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從海洋公園作為「香港人的主題公園」,談到「香港海洋身份認同」,有網友希望詳細介紹。這方面,其實是香港歷史詮釋權的論爭,這裏曾經在書介部份,介紹過徐承恩師兄的《城邦舊事》,和他讀過的12本香港歷史著作。其中第一章,關於「華南海盜與香港史前史」,就是很好的認識香港海洋身份的入門。

這些是讀過這一章後當時想到的分享,讓我們進一步elaborate:

1. 香港被英國管治前(即所謂「開埠」前),已經有自己的歷史,人民有明顯的「海洋屬性」,由於被中原排斥,才來到最南方的邊地,而由難以找到生活的穩定性,於是習慣了追逐短期利益,善於營商,靈活多變,identity自成一格。這方面的性格,和英國的海洋屬性頗為暗合,是故英國殖民香港之時,民間對這批外來者幾乎是無縫交接,和新界原住民發動「六日戰爭」抗擊英軍大不相同。

2. 早期香港一帶海域的海盜實力強橫,可作為國際關係的「非國家個體」(NSA) 看待,例如他們會在廣州、澳門開設「商號」,也有自己的內部管理模式,甚至曾捲入越南的改朝換代戰爭。這個區域性的海洋網絡,令早期香港人已經充滿當時第一流的國際視野,也和其他沿岸港口結成了姊妹關係。到了大英帝國時代,才進一步與威海衛、新加坡、孟買等英屬港口,結成港口外交。

3. 由於早期香港海盜文化與外間接觸眾多,普遍較易接受外來思潮,思想自由開放,亦不太受中國傳統儒家價值觀約束。例如海盜供奉「兔兒神」,有時更以同性戀行為鞏固內部向心力(例如張保仔與鄭一的同性戀關係),這種獨特性,也令人想到古希臘軍隊。

4. 去年看過講述香港早期歷史的舞台劇《一水藍天》,內裏也有海盜角色,他們和劇中的南北行商人,國際視野都遠及東南亞,有經濟危機就想到出海到泰國入貨,不一定要北上。他們都是香港人的祖先,建立了香港獨一無二的文化,與上述海洋身份認同,乃一脈相承。

5. 由於香港原住民習慣了和海盜打交道,知道海洋利益和習性,比中國其他地方的人,都更早懂得海洋貿易的精要。結果到了鴉片戰爭之前後,對英國進駐比較容易習慣,乃至主動為英國人帶路,相信「第一個新香港」會有自己的未來,乃至成了第一代香港精英。

於是香港海洋公園成為「香港人的主題公園」,無論是否誤打誤撞,都是恰如其分的。這就像昔日香港,沒有多少宏觀規劃,卻成為了國際大都會,反而一規劃了,就黯然失色,而且還要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