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作為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對香港人非常熱切關心這屆美國大選,無疑感覺欣慰,而我也相信這屆大選具有不尋常意義,對國際結構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並認為兩位候選人的政策,有根本結構性差異(拜登路線的問題,詳見「特朗普Vs拜登對中國有何不同」,及「美國對華『和平演變』政策,如何被中國戰勝,下任總統又如何應對?」等Patreon文章)。經過過去一年,香港人苦無機會發洩,將情感投放在一切可以投放的地方,自然也可理解,背後經歷,更見悲壯。

然而在香港的網絡世界,為了美國大選的爭吵、反應,究竟對象真的是「美國大選」、「香港未來」,還是其他無以名狀的甚麼?

「錯失恐懼症」的供求雙方

自從智能手機興起,我們接收資訊的模式,出現了革命性改變,這遠遠比甚麼地方選了甚麼領袖,更根本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互聯網由最初的被動瀏覽,到了用家提供內容,本來已經顛覆了權力結構,但直到智能手機出現,演算法大行其道,控制了我們能夠接受甚麼訊息,訊息發佈者的溝通對象早已不再是真人,變成了設定演算法的機器。

今天標題用甚麼關鍵字?昨天同類題目、同類立場的點擊多少?從前所有陰謀論,都會指向「收咗錢做嘢」,假定有金主在影響世界;但在當代虛擬世界,「金主」已經被演算法取代:無論立場是甚麼,只要足夠堅定,成為fundamentalist,無論粉絲百萬、還是只有極少數死忠,相關的點擊收入、課金收入,都足夠可觀。

形形色色的「KOL」,也就應運而生。

以上是說content providers。至於用家,又為甚麼需要不斷點擊?這卻是另一個現象:「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錯失恐懼症」。自從有了全天候接收資訊的智能手機,很多人開始在不知不覺間,對其構成依賴,只要十分鐘不「掃phone」一次,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彷彿已經和世界脫節;而通常在現實世界越是尋找不到存在感的,FOMO越是嚴重。久而久之,這兩個世界的存在,彷如平行時空,但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卻已分不出來。假如最受網絡影響的一群,接收到某種訊息、而堅定地以行動回應(無論是投票、還是革命),就是化虛為實。

結果越來越多資訊,是為了FOMO患者度身訂造,例如抖音(Tik Tok),動作幾乎毫無意義,卻足以令用者上癮,繼而培養了某種意識形態。另一種例子,則是每刻提供最吸睛的標題和內容,可惜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爆炸性新聞的。那內容從何而來?

FOMO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未有智能手機前,一個熱話足以炒作幾個月,例如九十年代香港的新馬師曾一家爭產、美國的O.J. Simpson案,都是媒體播足幾個月的肥皂劇目;放在今天,關注度相信只有一兩天。至於一般施政、國際大事,通常都有冗長程序,更不容易天天有突破性發展。然而在網絡世界,卻天天有下個月世界大戰、明年外星人入侵一類「獨家猛料」,否則,用家就感到焦慮,「究竟打未㗎,碰」,然後失去存在意義。

當Outsiders成為Insiders

這類「猛料」怎麼來的?最簡單自然是根據一二傳聞,捕風捉影;更本少利大的則是自己直接參與其中,要麼把自己說成「insiders」,要麼找其他outsiders「挑機」,要麼和其他outsiders圍爐結盟,總之,都是要得到打壓/被打壓的快感。

又由於演算法下容易浮面的內容,大多要具對立性,才具有「爭議」,這進一步激化了一切的二元對立。這對像中共這類擅用「矛盾論」的政權而言,卻屬佳音:爭論茶餐廳A還是茶餐廳B的凍檸茶地道是矛盾,是否認同「新香港」的管治模式也是矛盾,反正演算法算出來的本質沒有分別,而且爭論「岳飛是否女人」一類「爭議」題目的點擊,很可能更高。

選舉選的從來不是「人」,而是一連串結構。生物學上,人是活的,結構是死的;政治學上,結構是活的,活人卻可以是static的;我們最應該聚焦的不應該是人,而是結構。否則追蹤這屆美國大選,就是很FOMO的一件事。

在美國,選擇哪個候選人,雖然已經高度撕裂,不可能有共識,但即使在從未如此撕裂過的美國,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依然表示,怎樣也會接受選舉結果,哪怕選到自己討厭的候選人也是。驗票、重點、訴訟,都是法律容許的事,必須尊重;但假如完成了這些,依然不服,就那會超越底線。這背後,有一種制度自信存在:假如選錯了,令國力下降,還是有辦法糾錯。假如沒有這種制度自信,也就是邏輯上認同某人落選、美國就永不翻身,就只有搞革命顛覆政府一途了。

台灣、越南、印度、以色列,民間都傾向特朗普,政府也喜歡特朗普,但說到對美外交,全球必然bipartisan。除了接觸不到外交的人,沒有國際線會all in的。那身在其他地方、一票也沒有的旁觀者,假如比美國選民爭吵得更激烈,乃至因而反目(這些朋友在過去一年的激烈社會運動中,反而保持團結),豈非越俎代庖?至於越俎而不能代庖者,豈非作無用功?假如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美國總統,應該從此終生反美,還是高呼「美國民主最黑暗的一天」,然後繼續「掃Phone」?

至於強行參與其中,即使得到一時三刻的likes,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可能相當嚴峻。黎智英先生的私人助理Mark Simon,直接捲入美國選戰的調查,令《蘋果日報》立刻割蓆,尚可視為特例,但也有其他。以後國安法香港為例,情況之惡劣人所共知,由於不少偏向溫和的評論員,都因為擔心而擱筆、關閉專頁,令網絡生態更向兩極傾斜。所有人的絕望,都急速解決,但有沒有高人能提供一個錦囊,讓人讀過後就得道成仙、位列仙班?恐怕沒有。

但大家都希望有。

於是,很多本來在現實世界不符合common sense的建議,只要來自KOL,都會有人跟隨。大家都希望幫忙手足,都是出於好意,但例如有建議影印個人護照、代安排與所在地的美國代表見面,這卻可能令當事人比不做任何事情更危險,結果連流亡海外的羅冠聰,也忍不住指出其問題所在。對事不對人,類似建議,過去幾個月還有不少。但須知道權力核心中人,是不可能每天「爆料」的;假如真有出路,「靜靜雞」,從來是金科玉律。

唐鳳:演算法怎樣由促進撕裂,變成引導共識?

這趨勢不一定無可改變,畢竟演算法,也是人類研發。例如台灣的數位政委、電腦奇才唐鳳,一直注意怎樣避免中國利用數碼霸權監控一切的模式,也希望避免現有演算法助長兩極化的現象。唐鳳其中一個實驗,是名叫vTaiwan的討論平台,其演算法不是促使用家有相同傾向就會圍爐取暖,而是剛好相反,以尋找用家之間的共識為大前提。雖然成效有限,目前也未能取代Facebook一類霸權,但已經被局部應用在台灣施政討論當中。這種前瞻性,令停留在「我真係見過Steve Jobs」的香港特區政府高官瞠乎其後(何況最新這一位,連Steve Jobs也未見過)。

可惜唐鳳在人間,只是鳳毛麟角。在自成一國的微博調查,四年前的數據,沒帶手機感到恐懼的人接近六成,需要時刻查看最新話題的佔1/3;經過這幾年的技術發展,短片視頻更精美吸睛,這比例相信只高不低;而在對岸的民主台灣,外出必須時刻打卡的比例,更是冠絕全球。

面對新時代,我們要撫心自問:究竟應嘗試改變現實世界,讓它變得更美好?還是乾脆拋棄現實,建立自己的虛擬國度,更能為自己和信眾帶來心靈富足?相信很多朋友本來的意願,都是要做一番大事的前者,但慢慢發覺就中的困難程度,卻同時發現後者的潛能,只要目標有限(例如只是為了求生、或影響500人),達標容易得太多。人性,會怎麼選擇?

好了,說了那麼多,我買特朗普還是拜登?這本來值得以一萬字分析二人代表的結構,但在FOMO世界,只會出現三分一秒閃耀的標題,然後標題就立刻融化在自己的世界觀,「內循環」下去。假如你居然看到這裏,還在看,相信你不是FOMO中人。很好很好,那代表你屬於另一種網絡受眾,請到我的Patreon課金吧。

明報筆陣,11月2日

Comments

Ls Kwan

廣告賣得真直接 我喜歡 笑了 😂

Antyy

最後都係要課金patreon...植入式廣告🤣

Jackie Hui

看來我們要特別教導下一代,要對自己產生高度依賴的事物都要有比較好的了解,例如演算法、中國經濟等,這些可能需要和毒品的禍害睇齊了。

Ls Kwan

然後沈博士話 我咁辛苦打幾千字 你地班友仔淨係講我賣廣告嗰兩句 🙄🤣🤣

Anonymous

買左啦......

梓蔚 姚

其實點解演算法要係兩極化設定,facebook之類做咩唔用唐鳳果類共識演算法為主?係因為一但用咗呢類藍既見到綠既嘢綠既見到藍既嘢就會想退出唔使用,令到程式價值下跌?

Theresa Tang

單是這篇文章就值得課金了。

Chris Chan

人性使然,係人都鐘意證明自己岩,而不斷推送同自己意見一致既內容,就會繼續追落去證明自己岩。

Anonymous

我有頭看到尾,看到最後笑了。加入沈博士Patreon真是物有所值

Siu Mine Cheng

其實全文重點是最後的一句吧😆

Vector Graphic

第一段「又根本結構性差異」 我估係想寫「有根本結構性差異」?

Anonymous

FOMO加AI演算法 深深影响每一個人 想逃也逃不了

Anonymous

建議大家睇下Netflix 個套social dilemma 仲有當下咁紛亂嘅大時代,我地係需要重新投入書本嘅懷抱,從閱讀中搵答案,而唔係聽KOL老點或者流連係社交網絡同論壇上。

Ronnie

就係已課金,所以睇哂

Yu Yu

然而在網絡世界,卻天天有下個月世界大戰、明年外星人入侵一類「獨家猛料」 🤣某kol近半年不時係咁講就快第三場世界大戰,11月前會打仗etc

Anonymous

非常好既Patreon 宣傳

Jon T

Thank you Simon for your calm and rational analysis in such a polarising political climate. We have to be more alert to the sound bites from many KOLs. Take their opinions with a grain of salt. We can agree or disagree to their views, but never blindly believe or support them without questioning. Yes, it takes time and money to research before forming our own views, but it would be far better than being caught in their own echo chambers, especially those without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with politics.

Meow

好長,差唔多放棄,但俾咗💰,唔甘心 😬

Villanelle Polastri

在現實世界越找不到存在感,FOMO越嚴重》》》好中。自己工作同digital marketing & social media 有關,一直覺得要每分每秒去刷存在感好浪費生命,但正係咁先營造到influence。做KOL一面要生活/思想豐富否則無content,一面要網上隨時standby俾反應,究竟沈教授係點做到嘅呢?

Jenny Tung

多謝沈教授!真夠意思的一段長文。值得在迷惘的時候重看;) 「掃 phone」更顯示教授獨有的幽默感 🤣🤣

zzz1eep

呢篇似乎是教授有史已來最長一篇文,不過我由眼睇轉為耳聽,很好的反思-真係唔好俾智能牽住我地

Dennis Lam

假如你居然看到這裏,還在看,相信你不是FOMO中人。很好很好,那代表你屬於另一種網絡受眾,請到我的Patreon課金吧。 HAHA!!!

Good Year

Ok 課ed

Ls Kwan

https://www.google.com/amp/s/amp.cnn.com/cnn/2020/09/10/tech/google-autocomplete-election/index.html 偶爾看到這篇2個月前的文章,說Google取消了用家搜尋跟美國選舉時相關字眼時的autocomplete功能,說是為了減低對選舉的影響,感覺跟vTaiwan的"去演算法"概念滿像的。

kylok lok

我睇左兩段,然後發現好長,然後直接look 去最後一段諗住睇總結。一眼見到「課金」,明顯已到重點。完滿總結,睇完。

Ella Chan

沈博士可否找到唐鳳對談呢?🤪 如果可以一定很精采

SF

沈教授的文章引人入勝,不知不覺中便讀完了。

Brian Leung

以前沈教授寫過萬言書: http://glocalized-collection.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8.htm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