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講者:黃偉康先生(安里控股主席兼行政總裁)

黃偉康先生認為全球化及去全球化之所以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是因為國家只著重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的效益,而忽略了文化及政治的問題,這會產生很多國與國之間的磨擦和衝突。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並非這近十年才出現的議題。有些經濟歷史學家視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與印度河谷文明之間的地區貿易為全球化的起源,也有學者提出「原始全球化」的概念,認為15—17世紀歐洲國家的崛起所引伸出的貿易發展才是全球化的起始點。可是,以上兩個對「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是以地區貿易管理及訊息交滙為基礎,與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及後,於1815—1870期間,有學者認為出現了另一階段的全球化。於拿破倫戰爭的結束後,國際間進入了一個較和平的階段。在這時期,因運輸業的急速發展所帶來貿易成本的下降,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因。此外,歐美國家的軍事及經勢力擴張,也加強了全球地方的貿易交往。這階段的全球化除了牽涉到經濟發展外,也涉及了擴展國家版圖的向導。

直到20世紀,受著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全球化的定義開始成形。當時的人口急速增長,不但製造了大量的工業及商品需求,同時也為市場提供龐大的勞動人口。這兩個因素驅使了全球化的發展,也為現今的全球化奠下了基礎。直至二戰結束後,國際間認為有需要去製定一個框架以促進國際貿易和提高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當中最為關鍵的是布雷頓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該會議製定了全球化的框架(如製定國際貨幣政策、國際機構等),為日後全球化的發展帶來很深遠的影響。

全球化的確為國家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透過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讓國家能夠各取所需,以幫助本地的經濟發展。但是,綜觀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因素成為了國家推動全球化行動的主要誘因,各國也期望以貿易來推動地區的經濟,從而能夠從中受惠。雖然經濟的全球化的確能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增長,但是,這同時也引發政治及文化上的衝突,例如:社會結構的不平等,貧富懸殊、種族歧視、文化衝擊等問題相繼出現。這些的的衝突及影響引來一些反對全球化的聲音,並引發「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討論。

較早的去全球化的討論是於1930年代出現。由於當時各國在處理經濟大蕭條的方法不一,使國家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況,這也是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個原因。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危機以及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全球化所帶來的民生、種族等問題被放大,並再一次引起去全球化的討論。雖然如此,黃偉康先生認為,各個國家在面對全球化的影響時,仍未能放下對經濟數字的考量。這不但不能解決因全球化所衍生的民生、社會、政治等問題,反而會令國與國之間或國家內部的衝突不斷升溫。若國際間仍倚賴去全球化的方式解決現今面對的問題,卻沒正視當中的深層次矛盾的話,全球步向1930年代的後塵的風險只會不斷增加。

Record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Z2aCPMi7UqD86uE3dn5G84gDzfHute5/view?usp=sharing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