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全球疫症擴散、經濟陷大幅衰退的時刻,如果牆內世界是一個平行時空,全球金融界也是另一結界,數字上,幾乎全無影響。這從中港美三地股市的成交量,各地指數依然在高位運行,成交繼續暢旺,可見一斑。究竟面目全非的「新香港」,對中國還有何價值?中國螞蟻集團計劃在香港、上海兩地同步上市,箇中操作,就具有相當啟發性。

阿里巴巴成功在港「二次上市」,居然正是社會最動盪之時

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相比,儘管全球實體經濟陷於停頓,但虛擬實體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除了中國乘機推廣「內循環」、「宅經濟」,美國聯儲局也早著先機,進行量化寛鬆,加上原爆點並非金融系統,所以全球股市在3月一輪震蕩後,已逐步回復「正常」狀態,比中美貿易戰期間更活躍。當然,一些傳統產業的股票(例如以前香港人最愛的國泰)股價,固然一蹶不振;但新興產業如王維基先生的香港電視(HKTV Mall),股價則屢創新高。

同一政治、經濟平行時空,也適用於香港過去一年的反逃犯條例運動。在運動最高峰階段,社會接近停擺,中美貿易戰則打得火熱,但香港金融市場卻依然暢旺,還完成了可能是香港金融市史上最重要的集資活動:阿里巴巴的「二次回歸」,反映「攬炒」對金融市場不但毫無影響,甚至還可能有「助力」。這宗交易定下了在美上市中概股股份互換的制度,變相打開了不用大量美金進行私有化、便可以逃出美國金融市場的後門,為國家立下大功。假如此路暢通,香港還可以扮演類似功能,美國對中概股的打擊,就有了最方便的逃生門——而且,這道門,從不受社會事件影響可見,根本是不被香港人控制的。而且有了這道逃生門,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意欲,甚至不減反增(可參見陸金所)。這陣子香港越是壓抑,中概股來第二上市的數量越是激增,香港的金融市場結構,早已不一樣。

溫故知新,有了前傳,自然有今天的後傳。

在美國大選比拼反華、集資市場開始「趕客」的氣氛下(其實也不是完全政治化,瑞幸咖啡醜聞後,才要美國的中概股披露審計底稿),同樣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另一中國巨無霸「螞蟻企業」,就要在香港、上海同時招股,估值高達2000億美元。螞蟻是營運支付寶的母公司,預計港滬兩地合共將集資300億美元,假如成功,就是全球史上最大金額的IPO。如果阿里巴巴利用香港這白手套「二次回歸」,算是開啟了中概股離開美國的逃生後門,螞蟻招股成功的話,則是香港——上海金融合作的「逃生前門」,對支援中國「內循環」而言,已經足以取代紐約的集資功能,而且是在全球疫情、香港社會高壓、美國開始制裁下完成。

對北京而言,香港的價值,正在於此。有傳港交所CEO、出身美資投行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新香港人典範」李小加離職後,有望政治上更上層樓,無論是耶非耶,他的價值,也在於此。

「以夷制夷」:以利益拉攏華爾街集團留在香港,奏效嗎?

在螞蟻香港上市的部份,目前公佈起碼有四間投行擔任其聯合保薦人,除了「中國第一投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CICC),另外還有巨型美資投行:花旗(CITI)、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完全有違此刻的美國主旋律;至於另一美資投行巨頭高盛(Goldman Sachs),早前說因為和阿里巴巴系競爭對手騰訊關係密切而未獲青睞,但最終據說同樣有份參與,詳細還待核實,總之傾向是「人人有份」。

然而螞蟻集資,在目前中美關係格局下,是有其不可測性的。不久前,美國的右翼外交倡議集團「美國當前危機委員會」(CPDC)發公開信給美國政府、港交所、還有這些美資投行,警告螞蟻集資涉及多項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屬於與中共綑綁的企業(暗示可能有被制裁風險),涉及推動中國信用評級、新疆數碼監控等,也因此曾被美國政府拒絕其收購美國電匯公司,呼籲他們不要捲入這宗交易,同時也避免發出錯誤訊息,讓外界認為他們支持中國打壓香港自由的政策。CPDC是歷史悠久的「品牌」,每次出現都是針對一個美國「當前危機」,2019年出現的是歷史上第四次,開宗明義警告的對象,就是中國。

但這些資訊,美資投行們怎會不知道?正如美資投行為希臘加入歐盟「做數」時,怎會不知道潛在危機,和預視到後來出現的希臘債務風暴?

在螞蟻公佈保薦人當天,中國金融圈有一番議論、一大問號:「說好的制裁呢?說好的中美脫鉤呢?」他們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故意「放水」,以經濟誘因拉攏美資投行,強調「要進入中國市場、就通過『新香港』」,讓雙方利益牢牢綑綁在一起,以利誘之,讓他們反過來影響白宮、美國精英集團,再左右其政策,破解美國制裁、封殺香港之道。「自古以來」,「以夷制夷」是中國慣用手法,近年北京洞悉了西方民主的漏洞,利用對方的言論自由、司法覆核,去捍衛中國「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每見得心應手。例如最近就有3500間公司,集體控告華府發動貿易戰「違法」,包括現實版的「Iron Man」Elon Musk。

可以想像,除非美國政府下定決心要和中國立刻全面脫鉤,或發生足以大規模影響民情的涉美本土「高級紅」事件(如中國封殺NBA),中美要是繼續紙上談兵,那些美國投行、超級高科技富豪如蓋茨等,起碼在這一刻,很難主動放棄中國市場。事實上,美國企業為了打入中國,可以「去得很盡」,例如今年才變得反共的臉書老闆朱克伯格,也曾施展渾身解數,包括在天安門廣場緩步跑、及央求習近平為其女兒改中文名等,只是依然打不入中國市場,才鍊就今天的Facebook。此刻北京有心以金權統戰華爾街大投行,而投行們又不用像Facebook那樣關心私隱問題,這個不神聖同盟,卻是合情合理。

至於香港中環藍絲金融圈的觀點,則純粹功能主導,沒有中國那種「大視野」,簡單得多。畢竟四大美資投行的香港分部,特別是front office,幾乎已全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官二代高層、海歸精英;即使有香港人,也頂多在中層,而且大多是深藍系;真香港人員工能夠打入的,縱然已是天之驕子,但往往停留在基層;至於內部碩果僅存的外國人,純粹負責在香港分錢、收錢,與及為國泰儲里數而已。這個「超穩定結構」非常穏定,香港的外資金融圈早已被「奪舍」,對美資大鱷而言,正是各取所需。

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樣的「繁榮」,是不可能持久的。美國根據目前趨勢,動真格的日子恐怕不會太遠,到了那一刻,屆時即使是只愛錢、無原則的美資投行,也不得不歸邊;而當一堆中概股成功在香港集資後,中國投行會越來越多、財金專才也逐漸從美資學滿師,中國也不用在依靠美資大投行。假如香港最後的利用價值就是這樣,恐怕也只是最後的晚餐。在倒數的日子,香港金融圈上下,心態又再回到1997年,只希望趕緊在末日前,賺盡每一元、每一角,然後遠走他方。這就是推遲了23年的宿命。但這樣一來,又有誰來關心真正的香港價值?

明報筆陣,2020年10月5日

Comments

James Green

澳洲記者Clive hamilton的the hidden hand一書,提出左好多例子,西方投行點樣為了中國巿場同打好關係,留高薪職位俾紅二代。有時該紅二代根本做唔到野揸流攤,但行到邊啲人就會做個位俾佢。

Kaylie

舊聞重溫後有兩問: 1)究竟在國際間甚麼是「香港價值」? 2)在現今的國際大環境下,所謂的「香港價值」還有沒有價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