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是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作者Robert Nield並非職業學者,但嚴謹程度、觀察之細緻猶有過之,而且充滿人味。他是香港PricewaterhouseCoopers 的 partner,字香港住了30年,退休後,把個人觀察中國港口的心得寫成書,以香港等六大港口(香港+五口通商口岸)為主軸,英國、荷蘭、葡萄牙等各自算盤為副,寫出了別樹一幟的歷史。

1. 葡萄牙人稱霸海上時,誤打誤撞得到澳門,而澳門一度是「史前香港」,明清都一度要求所有外國通商要經澳門。但葡萄牙人不希望其他歐洲國家攤分利潤,又不希望太多異教徒出入,其他港口才有了發展機會。

2. 荷蘭在歐洲脫離西班牙獨立,而西班牙一度兼併葡萄牙,因此荷蘭在東亞挑戰葡萄牙霸權,其實是歐洲恩怨的延伸。荷蘭、葡萄牙一度在大嶼山海戰,退而求其次殖民台灣,和雅加達等結成貿易線,都只是打入不了中國的補償。

3. 東亞貿易早就全球化,輸入墨西哥、菲律賓、日本白銀,輸出茶葉、絲綢,而茶葉居然一度佔英國國庫收入10%。鴉片貿易出現後,東印度公司(買茶葉)-- 英國民間商人例如怡和(賣鴉片)-- 大清富商如當時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出入白銀),構成了鐵三角貿易。由於白銀不能出境,興起了銀票,但不久白銀短缺,東印度公司受惠於自己訂立的匯率,引起英國商人不滿,向倫敦打小報告,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貿易的角色,才被1834年開始的「商務總監」(律勞卑)取代,然後這個職位才促成了鴉片戰爭。

4. 伍秉鑒的世界首富地位十分誇張,福布斯是以他的義子起家,今天伍家後人依然是福布斯股東。但和其他首富相比,伍氏在大清朝廷的影響力似乎不強(他在西方也比在今天的中國著名),不斷被林則徐申飭,後來配合大清作戰,又由失去英國信任,晚年經歷大時代而病逝,確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5. 英國在MacCartney之前200年,曾派John Waddell出使中國,雖然不歡而散,卻也未引起太大注視。有記載當時朝廷居然提出撥地讓他們做生意,假如成事,香港歷史可能提前200年開始。

6. 鼓浪嶼、上海、沙面的公共租界,都不是大清主動提供的,而是「由下而上」的結果,卻催生了中國境內最cosmopolitan的國際文化。上海法租界聘請中國黑社會維持秩序,杜月笙成了法租界議會成員,聯繫到法屬廣州灣藏污納垢,亦別具「管治特色」。 

7. 大清海關也是由下而上的產品,太平天國之後,洋人對上海亂局忍無可忍,除了自己協防,也自己搞關稅,卻相對公平地分清廷一份,是為雙贏。英國人赫德這方面的現代化功勞,一般在西方史書被高度肯定,但在民族主義掛帥的今日中國,就難得到客觀評價。

8. 英國人早期不知道香港島是一個島,只是被今天華富附近的瀑布吸引而來。查理義律希望開拓香港,拍賣了大量土地;第一任港督Pottinger則不打算建設,只是米已成炊。而香港英文一直是「Hongkong」,就像福州是羅馬化的「Foochow」,1926年漢學家金文泰治下才改為「Hong Kong」,已經是本土化了的名字。希望不會有一天成為「Xianggang」。

Files

Comments

Napoléon

香港應該記住昔日有貢獻嘅人,識得 "Hong Kong"係來自邊個,唔好好似中國咁忘恩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