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前《蘋果日報》總編輯鄭明仁是香港藏書家,這是他的碩士論文,集中研究《華僑日報》二戰期間被指「投敵」當「漢奸」的歷史。雖然題目很聚焦,但也可以延伸出很多大時代背景,對今時今日的景況,不同人都可以對號入座。閱讀重點如下:

1. 日治期間,把香港所有報章合併為六份,官方原因是「環保」,實質自然是方便管制。當時一切內容都要事先審批,日本官方發佈的繕稿也是千遍一律;當然,比今天殘暴得多,例如會召報人照肺、並以狼狗侍候。但本質上,你懂的。

2. 《華僑日報》被國民黨點名為「漢奸」報紙,社長岑維休居然成為國民黨要引渡的「香港漢奸」排名第一人。但岑維休與港英關係良好,有證據自己「投日」是港英默契下的行為,又對集中營內的英軍施以援手,最終不但無罪,反而不斷獲得荷蘭水蓋(也為《華僑日報》回歸後加入建制行列埋下伏筆)。

3. 港英社會賢達幾乎集體「投日」,出任「兩華會」成員「穩定局勢」,大部份在日本投降後再被港英重用,包括德高望重的周壽臣爵士;除了「通日情況」特別嚴重的羅旭和,一度被考慮以「通敵罪」控告,最終也只是解除一切職位終老。最終港英以「通敵罪」判決6人後(包括處以絞刑),就大赦天下,因為幾乎全體賢達都「通敵」、但都與各方有「默契」,案件其實審無可審。

4. 作者提到的通敵「漢奸」當中,除了投機、為勢所逼等原因,原來也有真心相信日本、大東亞共榮圈者,例如曾留學日本的交通銀行行長劉鐵誠。但他沒有提及期間的「反英親日文宣」究竟是港人自發,還是一律是日方安排。這方面的資訊不多,值得深入研究。

5.《華僑日報》雖然「投日」,但不少「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曲筆依然能出版,有時是社論的隱語,有時是副刊的擦邊球。這些技巧,一直是中華文人的強項,到了光復香港之後,那些隱喻都成為一時佳話。

6. 當時不少香港文人如葉靈鳳等,同時保留英、日、國、共、汪的聯繫,可能是大時代維生的無奈之舉,究竟時人如何研判,今天已難以考證。

雖然是陳年歷史,但今天讀來,居然就像發生在身旁。

Files

Comments

Napoléon

兩個時代都有戀殖情意結?🤣

George

// #2 (也為《華僑日報》回歸後加入建制行列埋下伏筆) 《華僑日報》在 1995 年停刊,不會是「回歸」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