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過去一年,無論有沒有國安法,我始終認為香港人的前景一片光明,只是「物理香港」令人窒息。然而正如再三講述,「移民」早已不是去Vs留的二元抉擇,作為大時代的香港人,假如不把握機遇,把能量拓展到世界各地,未免不負責任;但假如連根拔起,不再留港,同樣是不負責任。我下週到台灣開拓國際關係產業化業務,下月再回港為新店開幕,這些對公眾自然不值一提,但背後的宏觀思考,對無論持甚麼立場的朋友,也許都有參考價值。

相信到了今時今日,誰都不會懷疑國際關係對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中美脫鉤的大方向,相信是未來十年主軸,不確定的只是速度、方式和範疇。不過與此同時,就算是美蘇舊冷戰,也不可能全方位鬥爭,始終會有某時某地某事的窗口;找到這窗口的,不但不會被淘汰,反而能一起創造時代。非黑即白的徹底結局,只是戰棋才有,在未來十年,除非中美其中一方徹底失敗、或忽然大改路線,否則我們就要這樣生存下去。在這格局下,港區國安法令香港享有的國際地位、自由空氣大幅破壞,美國連番制裁的經濟後遺症,亦令香港與內地的差異劇減。雙重打擊下的香港,也由舊冷戰左右逢源的中心,變成「新冷戰」的磨心。

這時候,不少人才發現,真・香港確是一件神蹟,一件不由主觀意志製造的藝術品,同時兼備的功能極多,現在慘被一刀刀凌遲,才知道底蘊之深。這種價值,絕非只懂計算GDP、滿腦子鬥爭思維的深藍「腦袋」所能理解。某程度上,香港就是一部多功能機器,也可以說是數百年前威尼斯那種「informal empire」,現在急速衰落,自然引來眾多競爭對手爭奪遺產。但由於香港的原有功能太豐富,不可能出現單一替代品,各方都只能爭取某一部份,而不可能整個香港拿去複製。有危有機,這正是香港有朝一日重生的底氣所在。只是在未來十年,出現以下國際scramble,恐怕難以避免:

香港的原有功能,如何被N個「新香港」瓜分

  • 台灣:香港昔日是全球通訊中心,中國網絡長城不包香港,西方也信任香港的數據不被送中,但一切已成過去。美國已否決太平洋光纜連接到香港,建議改連台灣;台積電在華為之役成為西方重要夥伴,行情大漲,也是台商離開大陸後的方向所在。取去香港通訊中心地位的,很可能是台灣,何況台灣科技本來就有優勢。香港昔日作為情報交流中心的戰略角色,也可能被移到台灣這個美國勢力範圍內、但中國也能輕易「做工作」的地方,這也是台灣自保之道。
  • 澳門:中國不可能以澳門取代香港,對此連澳門特首賀一誠也坦承,但不代表澳門不能分得小部份香港遺產。美國除了有《香港關係法》,也有《澳門關係法》,在華府急速制裁香港、取消特殊待遇之際,對另一特區澳門的特殊待遇卻原封不動,反而終止制裁澳門匯業銀行,似是為美資賭場在2022年續牌鋪路;而金沙的老闆,正是共和黨的大金主。賭場就是「地下金融中心」,世界各國都需要這樣的「中心」「服務」,正如中美本來還有另一默契,就是美國在塞班島引入賭場、然後讓中國護照免簽進入。隨著中美關係變差,塞班島那個基地前程未卜,澳門的戰略價值反而更吃緊。
  • 新加坡、東京:至於香港的「地上」金融中心,最易爭取的,自然是新加坡和東京。新加坡政府不斷此地無銀的說「無意」搶香港生意,但在外交界,「無意」就是「有意」。企業要在亞洲全球集資,行普通法、西方信任、有海內外華人網絡的基地,只有新加坡。當外資在香港不安、而美國連香港作為「第二上市中心」也打壓,新加坡就會不爭而爭地坐享其成。至於財富、基金管理,也是香港金融界強項,日本正推出政策吸引這類香港專才,而這類管理只要穩健制度就可以,東京的穩定性,正是基金經理的避險天堂。
  • 倫敦、上海:中國一直希望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貨幣,而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價值,自然不復吃香。這方面最能取代的,反而是倫敦;近年不少華資逐步投資倫敦,令倫敦反主為客,已具備了「香港化」條件。英國大舉收留BNO持有人,自然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充滿爭奪香港金融人才、讓香港中產資金填補脫歐後損失等考慮。這些金融人才可能不滿國安法等新政,但對服務中國客戶卻駕輕就熟,這正是英國缺乏的技能。英國為港人提供避風港,在其他地方與中國「做deal」對沖,這是英國外交一貫之道。屆時,上海卻是比香港容易理順的倫敦夥伴,因此「倫滬通」前景正被看好。
  • 深圳:林鄭月娥對香港被西方孤立後,還夢想擁抱大灣區,令人啼笑皆非:那些深圳、廣州、珠海、中山市長,又有甚麼誘因和失去國際身份的香港合作?當世界各地不再視香港為良港,例如美國剛宣佈不再豁免香港的國際船運雙重課稅,香港的物流中心地位,就很容易被深圳取代。其實單論數字,深圳、廣州港都已經超越了香港;香港成本不能下調、卻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作為國際中心。同一道理,深圳的創科文化和支援也比香港成熟,香港的唯一優勢,就是自由開放、思想無邊界,現在連這方面的優勢也失去了。

這反而是香港人的機遇,也是未來香港的機遇

這樣說,並非要傳達任何悲觀訊息。雖然根據這套路,香港最難以被搶去的,只剩下國際逃犯天堂一類新「優勢」,但香港人在這形勢下,反而擁有了更獨家的長處:各大「新香港」對香港人才的加盟,定必倒履相迎,但它們都只是七份一、八份一的香港;唯有香港人,可以同時開拓以上各個「新香港」,而維持相互之間的合作,這是誰也不能取代的社會資本。香港人始終需要一個宗廟,這個宗廟,自然還是地理香港。只要香港能作為溝通「新香港」、和聯繫香港人的中樞,元氣就依然存在。

只要香港人的獨特價值,能夠在國際社會彰顯,在北京眼中,才有不能取代的價值,反過來,這也能更好的捍衛香港,否則就連討價還價的空間也沒有;同一道理,也適用在海外港人身上。我們拓展國際機遇的同時,也應同步在香港發展,到了形勢改變,這份開拓了的國際聯繫,覆水難收,卻是太平盛世「收成期」老人怎樣也深耕不了的香港資產。世事白雲蒼狗,二戰期間,離開了的香港人超過一半,窮困的走回廣州,富有如何東的走到澳門、東南亞,文化人西逃法屬廣州灣,左翼名流被東江縱隊送到大後方,到了最後,還是有重生的一天。

明報筆陣,2020年8月24日

Comments

THY

我相信香港人的前途 但新香港的時代,還會有下一代香港人嗎?

Thomas Tong

教授這樣說,使我想起誠哥六七暴動後大量買地,最後富甲一方,或者,最壞的時代,可能也是最好的時代。機遇,任何環境也有,只是我們有没有在意,把握。

華恩 張

最優秀嘅香港VS最專政嘅中央。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馬克思哲學,在他離世之前,並沒有歸納社會主義最終答案。現在共產主權國家,都用吾同放法去演繹有利國家社會主義。在未來歲月𥚃,可以去感受一次,各國全新演繹係地球領導地位。大時代,全是新一代概念。

Far Silly

教授,你呢篇文章令我諗起以前九龍城寨,如果有機會,可否講講當年城寨同現今世代在國際上類似九龍城寨的三不管地區?

Chris Lam

極愛讀沈教授有關新香港的文章,方向論點清晰,也令我改變移民看法

Margaret Chan

那女人怎會有這種視野?而且傲慢自欺不學無術

katrina

其實要破壞底子咁厚嘅香港唔容易。但林奠竟然可以短短時間將香港嘅未來毁滅得咁徹底。

R.

每天都仍然抱著磨練的心態,將心中無數的思緒轉化更有為的事情上。生在香港的人的最大特徵本來就是靈活多變,堅韌的個人獨特性吧。 境隨心轉。無論在何方,什麼身份也許重要,但個人相信不完全代表生命的所有。去留或要離去的,最重要活出真正的自我。新舊也好,別人設限也好,仍有一點的感知的,不要自我設限,去找出給自己的良好養分和遼闊的視野。

Yuki

香港人要學做猶太人。當年猶太人雖然顛沛流離受進奴役和磨難,但最終復國並且以六日之戰打敗周遭的隔國。離開是為了回來,而且不忘將自己變強,為光復XX儲好彈藥。

saeko

我印象深刻嘅反而係蘋果張劍虹出獄嘅一刻話「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錢穆先生點諗到,呢句野大半個世紀後仲串連起新亞人中大人,成為大家共同嘅精神支柱?唔敢高估香港嘅形勢,也許香港真係會元氣散盡(也許真香港人嘅第二代對香港就無感情了),但我的確認同,唔俾人搞,都唔知我地底子原來有好多野。

Anonymous

「倫滬通」……有一種英國佬再一次背叛香港人的感覺……

Hilven

澳門現在一直都係同一角式,相反,我覺得每兩個國家之間都需要一個相對‘中立’地,作為合作中心,以前係香港,但因為可能某國覺得利益太大,而美國係而家環境下亦唔肯,而澳門相對利益較細,保留作為中立地,作為兩國合作中心,即灰色地帶

Napoléon

國際逃犯天堂...係咪指來自自由世界嘅逃犯?(即係而家暫停咗引渡條例嘅美、英、法、德、加拿大.....?)

Patrick Ho

其實就是將香港精神輸出國際嘅時機,新加坡台灣東京倫敦,最後再點滙集返香港。

Hilven

留意賀生最近到中央爭取橫琴政策,某國罕有地毫無表示,一反以往支持大灣區融合的常態,事情背後必有相關計算

Hilven

我覺得香港將會廣州化,以前廣州一直都係中外交流,文化重鎮,之後廣州文化,人材,散落各地,例如現金香港的大學,學校等,令廣州文化更國際化,香港人,文化將會一樣

ML

係。到左香港,唔會被引渡返國

MaRcus K.

英國佬呢招高 其實呢樣野值得學習 推走難民 吸引香港高汁移民

Neil Chu

What about the Charter City concept you have mentioned few months ago? Now you suggest "香港人始終需要一個宗廟,這個宗廟,自然還是地理香港。" Hope that you can elaborate a 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