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位朋友A先生經常傳來個人反思,以下是另一段我們私下討論後,他的長文分享:

//最近真的想通了幾個重要的理論節點。其實歐洲現代化,當然與殖民地的財富與市場帶來巨大的財富轉移有關。但是歐洲中世紀保持著的封建,其實也是非常關鍵。重點在於封建體制,其實充滿了契約關係,國君與封爵,封爵與騎士,下至領地下的庶民,其實都有契約關係,而且互相監督制衡。這種契約關係,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土壤。

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這種相對貧瘠的土壤制約了像桉樹一類霸道的王霸權力叢生,保證了物種的多元共生。因此,一遇到了殖民地財富與市場的刺激,如獲源源不絕之水,頓成茂密繁林,爭妍鬥麗,生生不息。 這也解釋到,爲何日本的現代化比華夏要順利。這正是因爲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基本上真正維持了封建體系,無論是將軍、大名、幕府何種名義,與天王的關係一直保持的也是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穩定契約關係,誰也不容易侵吞誰。

然而,就華夏而言,春秋以前的西周,基本上真的是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封建制度。但後來各諸侯國能夠靠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興修水利——可以比周天子更富有,那周天子的權威自然旁落。 然後諸侯國,誰能掌握當時最先進的水利工程,並且最「高效」動員「强軍」,則能侵奪其他諸侯的國家領地。秦開鄭國渠,關中即沃野千里,用商鞅變(態)法,行軍國主義,對内全民皆兵,唯有軍功者得封,更甚者,什伍連坐;對外,坑殺數十萬趙兵,用張儀之計連橫瓦解關東諸侯合縱,最後建立統一的秦帝國。不過秦政過暴,萬民皆怨,所以只有到漢初懷柔,與民休息,才有之後的漢朝體制出現。漢初封建思潮雖經歷春秋、戰國、秦、楚漢,以至漢初仍有分封遺留,但是吳楚七國之亂既平,君主專制基本上已經粗定。但連年戰亂,生靈塗炭,因此漢初還用黃老思想,文景之世,與民休養生息。但爾後開始初具規模,漢武即坐不住了,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定於一尊,並行推恩令,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統一皇朝君主專制的範式基本上正式確立。而由於這種外儒内法的專制思想,最好地爲專制君主服務了,所以延續了兩千年。

這種君主專制的形成,與華夏使用漢字,有效地以統一文字實施中央集權管治的體制,以及華夏本部幅員廣闊,能靠興修水利、改善農具、育種及吸收外來農作物品種(如明朝引入可於山坡耕種的玉米,大大增加可耕地面積,帶來人口飛躍)等方式持續擴展,因而無法維持相對穩定的封建結構有關。這種人文與政治(漢字)及經濟(持續擴展的土地與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其實不利於生物多樣性而更利於單一優勢物種壟斷發展,君主專制與依附這種專制而生的官僚結構維持了長期的穩定。雖然兩千多年裏,改朝換代是常態,但是改來改去還是換朝代不換本質,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換湯不換藥。

以往一直在想,到底華夏有否出現過資本主義萌芽。現在想清楚一點,萌芽不萌芽不重要,在桉樹叢中萌芽了,也是得要被抽乾養分枯乾死 的。因而有些學者千方百計找到了華夏古代所有的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然後嘆息痛恨於某一時段改弦更張了放棄了資本主義發展,理解是謬誤的。更重要的,是有否這個土壤,和有否外來的刺激,像歐洲發展殖民地獲得巨量財富轉移以及龐大市場,刺激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和其土壤是否能夠保證有足夠的多樣性,多元共生的發展起來,而不是有任何的新發展,都可以輕易的被原有的君主專制體制所侵吞。

歐洲的資本主義所以能夠發展起來,首先是現代前歐洲的社會經濟條件相對貧瘠,歐洲本土面積小,從古代到現代前一直受東鄰威脅(也受過南鄰如摩爾人威脅),再加上拼音文字無法統一而無法有一尊獨大。因此在從殖民地獲得遠超其本身可產出的巨量財富和龐大市場,其突變從根本超越了原本的封建制度可以吞噬的量,因此無法制約新興資本家的自由發展。而又正由於其封建年代已經一直存在的契約精神與英國的習慣法制度,資本家真正靠契約精神孕育更龐大市場,突破了封建體制的羈絆,茁壯成長。

西東之間歷史進程之不同,不是資本主義萌芽不萌芽的分別,是茁壯不茁壯的差異。華夏一直不能突破君主專制,固有自身漢字造成的「統文化」的因素,但是也與欠缺如發展殖民地與拓展市場這種顛覆性規模的因素有關。

這並非說西方的資本主義式社會經濟制度本身就可以帶來法治與自由,但是基於契約關係的封建社會遇上海外殖民地資本的衝擊,讓西方社會在現代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確將契約精神上升到一個宗教式的高度。而由契約關係衍生的成熟貿易與自由交易與產權保護制度,提供了土壤讓新興的資本階級與市民工商專業階級成長茁壯,到一個程度,原本的封建政權與架構無法再駕馭,故此從貿易與自由交易的契約,漸次轉化為「社會契約」的提出。西方社會古典自由主義對於產權保障的神聖化,正是由於這個歷史脈絡之故。

當然,西方現代化中,逐漸發展出來的各種「先進」主張,如民主、自由、科學與哲學等在現代的突破,並不是純粹有了資本主義式社會經濟制度就會產生。那是需要學術界、思想家與藝術家們不斷的創造與想像才能逐漸豐富起來。但是保障自由、進一步限制封建權力的制度,是保障這些創想不會輕易被政權剽竊,也不會隨意被禁止的「必要」條件——只是它並非同時是「足夠」條件。//

Comments

James Lo

我近日也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的學識沒有A先生的淵博,我只是在想,華夏多年來嘅帝制最終被推翻,宏觀全球,還有帝制的國家很多時候君主都只是一個icon,沒有太多實質權力。反觀現時中共政權,國家主席實體上獨攬大權,美其名維互選出來,實際上是一枝獨秀,眾人都要聽其差遣。  因此我認為中國多年來那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並沒有改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要求,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中國人那種奴性裏面十分堅固嘅思想。 若有誤解,盼請賜教。

Martin Leigh

中原的資源和物質太豐富,中國人早已經對外面的世界失去興趣,以為只要一統天下就擁有全世界。 情況跟做生意一樣,中國市場大﹑賺錢相對容易,香港人也就慢慢放棄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