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加沙戰爭的戰場之外,近日發生了一件關心以巴衝突的朋友眼中的大事:巴勒斯坦兩大派系哈瑪斯、法塔赫舉行峰會,被不少人視為有望「大和解」,作為終結與以色列的戰爭的第一步。而促成他們和談的角色,卻是千里之外的中國。

究竟對北京而言,怎樣的調解才算是「成功」?對世界而言,「成功」的定義又有沒有 / 有何不同?

要解答這一籃子問題,我們要先回顧哈瑪斯和法塔赫以往的和談經歷。最值得回顧的是2017年那一次,背後斡旋的是埃及。

當時哈瑪斯管理加沙、法塔赫管理西岸的分裂狀態已經完全確立,雙方簽訂了一份和約,哈瑪斯承諾將加沙地帶的「民事管轄權」移交給法塔赫,希望換取國際社會(主要是以色列和埃及)放鬆對加沙邊境的封鎖。當時鄰近地區也一度以為(相對的)和平在望,但和約簽署後根本不能執行,哈瑪斯最終拒絕移交任何權力,一切除了胎死腹中,還加深了雙方的相互猜疑。

埃及作為阿拉伯傳統大國,本來很具備調解的資格。問題是上一任埃及政府是民選的穆斯林兄弟會政權,和哈瑪斯結盟;而政變上台的現任總統塞西將軍卻將穆斯林兄弟會列為非法組織,很難得到哈瑪斯的信任。埃及也是加沙衝突的利益攸關方,拒絕開放邊境予巴勒斯坦加沙難民入境的,正是塞西。如果負責調解的人沒有相應的中立性和公信力,自然事倍功半。

中國以往很少扮演外交上的調解角色,主要是國力不足、底氣不足,而且也沒有信心處理複雜的國際法。但這一切,都隨著「戰狼外交」、「銳實力外交」出現而改變,因為中國現在相信可以自己制定國際新的遊戲規則,另起爐灶,對任何衝突,都會希望「調解」。

我們曾經介紹過在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角度,當一個調解員,也是提升國家實力、利益、地位的一種方式。過程中除了可以上下其手,也可以以議題參與方的不同利益,作為自己議題借力打力的槓桿。說得很虛?近代歷史上最實在的例子,首先是俾斯麥在柏林會議調解歐洲列強爭奪非洲的矛盾,自稱「honest broker」,繼而進入了非洲大陸;然後是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因為調解日俄戰爭,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時將美國國力投射到本來難以進入的遠東地區。

中國調解中東各種衝突,打的正是類似算盤。

然而和老羅斯福調解日俄戰爭相比,中國的調解要則取巧得多,「抽水」意味也要明顯得多。老羅斯福令日俄交戰雙方在美國緬因州的 Portsmouth 海軍船塢簽訂《Treaty of portsmouth》,對如何終結戰爭、雙方各自的所得和所失,都有清晰條文定義,沒有任何馬虎眼,也真的解決了這場戰爭的所有問題。但要達到這個程度的協議,往往需要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近年的調解,卻只是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將不同人拉在一起,「傾偈飲茶食飯打卡」,從而向全世界顯示自己的大國地位。但至於解決問題的核心關鍵,就會儘量迴避,以免破局。對習近平而言,這些動作可以宣傳中國才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相反美國才是「製造仇恨」的國家,而且還可以用來抵銷內部高壓帶來的負面國際形象,可謂一本萬利。年前調解非洲之角各方衝突的嘗試,就是這類例子;促成伊朗、沙特阿拉伯「大和解」是另一例子。後者本來是有實質貢獻的,但那份破冰協議由於太虛,到了新一輪區域危機出現(例如這場加沙戰爭),成果就無疾而終。

(待續)

▶️ 【會員獨家影片:Simon 會客室・國際前線 269 🇵🇸🇮🇱🇸🇸】 歐耀佳醫生南蘇丹連線訪問:親歷加沙戰地醫院,我看到正在成型的人道災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7CGpRoFtz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