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深度評 🇺🇸】 特朗普批評的精英政治:只著重「how」、不討論「why」?(二) (Patreon)
Content
根據美國學者米爾斯對美國「精英政治」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幾個重要的潛規則,至於這是否符合民主精神,屬於對民主的深化、還是出賣,特朗普MAGA陣營對精英政治的批評是否合理,則大可自行判斷。
首先,根據上述精英主義理論,從權力來源和分配角度看,這種由上而下的權力結構,與我們一般理解由下而上、憑選票可以改變一切的民主政治,似乎相差甚遠。後者強調的是「人民作主」、由下而上的權力授予,上層政府機構和各類官員理應順從民意、「代表人民」行使權力,而不是相反,以人民的形式上的授權為自己管治合理化的 justification。
其次,美國選舉在精英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也耐人尋味。按照米爾斯的論述,精英階層制定方向性政策後,執行過程會交由中層官僚負責,而這一環節,正是美國各式選舉的舞台。職業政客可以代表不同選民,但他們的辯論模式、選舉過程、關注議題等等,其實只是在爭論「如何」具體執行(精英階層既定的)政策目標,而非對這一個目標的本身進行諮詢,也就令一般人有「選來選去都是那批人、那種議題」的感覺。
在這個結構下,職業政客、傳媒等中層機制,也會有意塑造議事規則和輿論導向,把大眾的關注點引向「how」、而非「why」的最關鍵問題。結果,美國精英階層的既得利益始終不受選舉影響,因為agenda-setting的權力,始終掌握在精英階層手中。至於其他中產官僚、參與者也能在精英的夾縫中,享有剩餘權力,以及憧憬被吸納進精英階層的快感。為甚麼特朗普可以崛起,如互聯網瓦解了部份中層官僚的壟斷權力息息相關,不過可以想像的是,靠社交媒體取而代之的新貴,很快就會填補了本來中層精英的位置。
米爾斯的精英政治模型,本來並不能算是政治學研究的主流。但近年其他後來學者的相關實證陸續發表後,米爾斯的框架也愈來愈受尊重。其中最著名的是2014年發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吉倫斯(Martin Gilens)和西北大學教授佩奇(Benjamin I. Page)的研究,兩人分析了美國政策的相關民調,通過實證,確定了美國當代社會中,顯赫的個人、商界精英和利益集團,對政策制定具有極顯著影響力;而一般大眾,以及各種草根團體,則無法獨立影響政策。
那可以怎樣得出上述結論?例如美國有一本《Social Register》,是指19-20世紀期間,美國各大主要城市均有出版、記錄本市「顯赫的美國家庭名錄與地址」的名單。能被這份名單列入的美國家族,都被視為具有極高社會地位、和廣具影響力的人脈,他們出入相同的會所,彼此的社交圈高度重疊,成為美國精英階層的重要成員。如果名單上的人,到了今天依然壟斷了權力,那就說明了很多事實 / 問題。
然而,精英政治模式的成型,又是否真的意味對人民利益的背叛?米爾斯卻又不認為完全如此。
(待續)
*改編自沈旭暉《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 特朗普遇刺受傷,討論是次選舉背後脈絡及結構,比較列根、戴卓爾夫人遇刺之後,政策會緩和或更堅定、社會會團結還是更撕裂?(沈旭暉X馮智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Y0S6v16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