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表面上,法國國民陣線馬琳勒龐與特朗普的崛起,都受惠於同一時代背景,都以反建制、反全球化、反移民為號召。特朗普獲勝後,馬琳勒龐第一時間在Twitter祝賀,表示特朗普作為「反建制的代表」,回應了美國人民的訴求;同樣的成功,也可以由國民陣線在法國複製。因此,不少評論形容馬琳勒龐是「法國特朗普」,但與特朗普相比,馬琳勒龐可能才是「真.極右」,立場只會更堅定。

年前法國時事評論員戈布里(Pascal-Emmanuel Gobry)在美國雜誌《The Week》撰文比較兩人,就有很多對馬琳勒龐的獨到觀察。

戈布里認為,馬琳勒龐不像業餘從政的特朗普,從小到大都被訓練成一個職業政客,懂得所有政客的伎倆,而且比父親青出於藍,也比父親有「為求目標不擇手段」的使命感。特朗普不時以激進言論吸眼球,也是他突破傳統政黨機器、爭取人氣的方法;但馬琳勒龐剛好相反,因為她的政黨本身就被視為「極右」,她反而處處表現出「溫和」,脾氣和言論都相當克制,極少有驚世之言,卻每每能顯示自己對各項政策的細節了然於胸,足以成為「正常」領袖,水平讓法國精英也感詫異。

我們介紹過馬琳勒龐跟父親的「決裂」,這是她深謀遠慮、而且冷酷無情的最好例子之一。她的父親老勒龐(Jean-Marie Le Pen)雖是國民陣線創黨元老,但一直被視為缺乏執政能力,言論沒有分寸,例如曾說納粹屠殺猶太人「不過是一樁小事」,又稱法國境內的穆斯林移民是「社會危害根源」。

馬琳勒龐明白就是在今日法國,也不可能不顧已經歸化入籍的大量穆斯林和後裔,只能說「精挑移民」;要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受性,更不可能不否定納粹。因此,她除了把政綱重點轉移到社會福利分配、就業、反全球化等議題,把爭取對象擴大到全體不分種族的中下層選民,還把父親開除出黨。這種行為,無論在政治倫理、還是家庭倫理上,都要極大勇氣。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極右政客、政黨上位,尤其是在前期贏取民眾支持,往往都是通過政黨「改革」、極強的紀律,展現決心。納粹黨崛起時,不過是數十人的邊緣小黨,亦一度有「暴力革命」理念,直到希特拉成為領袖,儘管其反猶太主義色彩明顯,但宣傳時,主打政綱仍是「社會福利再分配」、「維護工人階級利益」,而不是自居激進。希特拉指派資深政客管理黨紀、組織,令納粹黨成為紀律鮮明、組織有序的政黨,更大規模吸納婦女、失業青年、受經濟衝擊的中下層、小企業入黨。適逢全球大蕭條,魏瑪政府執政無力,左翼分裂,納粹就成為選民無可奈何下的選擇。雖然納粹有威逼利誘讓人投票,但獲得極多自發支持,也是事實。

我們自然並非指國民陣線將會如當年納粹一般演化,也不相信那是瑪琳勒龐的訴求。但紀律嚴明的瑪琳勒龐,無異不是特朗普那種個人主義者,對入主愛麗舍宮和改造法國,有宗教式的使命感,而且也有清教徒式耐性。收成期,也許快來了?

*改編自沈旭暉《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 法國大選:馬琳勒龐與馬克龍,分別代表甚麼?這年代還有「左派」「右派」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CC2i_yuVA

Files

Comments

Good Year

有時喜愛睇字多過聽youtube

Dxv

女希特拉 ?

Dllmcls

教授可否分享更多歷史政黨(納粹,俄國/ccp)係國際關係角度的分析。借古喻今

堅離地書院 College

久不久都會談及如果極權政黨昔日有大數據會如何,及有關意識形態之於今日,例如蘇聯李森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