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們曾經多次談及中印關係,而隨着中國戰狼外交持續,印度媒體、民意對中國的態度,似乎只會愈來愈負面。在各自討論區謾罵以外,中印雙方都有製造敵視對方的「Fake News」。

翻看印度網絡新聞,除了時不時有傳中國派兵攻擊印度邊防,亦有傳衝突平息的原因是中國貸款予印度作下台階。差不多同時,印度媒體廣泛報道中國有「塑膠假米」流入,並嚴肅教導印度人小心避免購入「膠米」,有多條關於分辨假米的影片上傳;一時間,「中國膠米」在印度鬧得熱烘烘,直到專家指出那些只是劣質米,而且「膠米」成本比真米高,不合乎經濟效益,事件才慢慢平息。

除了針對中國,宿敵巴基斯坦自然也是印度Fake News的常規目標。年前有印度作家遭親政府傳媒抨擊,據說該作家曾稱:「印度就算把駐兵數目由70萬增加到700萬,也永遠不能完全控制喀什米爾。」愛國媒體咒罵她「叛國」,有議員建議把她縛在軍車上撞死。但其實這位作家並沒有講過這番說話。

當然,巴基斯坦同樣有製造Fake News,意圖進一步挑撥中印關係,例如有巴基斯坦媒體報導:「中國向錫金發射火箭炮,導致158名印度士兵死亡」,其後被中印雙方齊聲譴責。但相較印度媒體的銷量和影響力,依然是小巫。

印度民族主義由來已久,但自從人氣總理莫迪上台,才真正成為國家指導思想。雖然莫迪表面上對北京還算客氣,但親政府媒體不時通過反華情緒,以加強國民向心力,令其他媒體爭相效法,卻是不爭事實。近年中國不再韜光養悔,「一帶一路」亦觸動印度神經,但印度經濟偏偏倚賴中國,短期內亦難以改變貿易逆差。結果,民間的反華情緒、和數字上的對華依賴,就成為奇怪的共生現象。

每次和印度媒體朋友談及這種反華輿論,他們都說這只是商業行為,就像中國的《環球時報》一樣,只要反華「標題黨」能夠促銷,在一個有十多億人的龐大市場,媒體是不會錯過的。單看媒體,會以為天天中印都頻臨開戰,但實際情況,自然不是這樣,「不必大驚小怪」。

問題是印度政體和中國不同,民間情緒足以改變政策,政府亦不容易完全宏觀調控。一旦政府反主為客,隨時適得其反。所以對印度而言,最理想就是可以讓反華成為一種共識,而不用通過軍事解決中國競爭問題又是一種共識,那才是持久戰之道。這方面,也許越來越像日本:走進日本書店,厭韓論、厭中論的書從來非常暢銷,但說到要兵戎相見,日本人就興致缺缺。

*改編自沈旭暉《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 印度前首席經濟顧問:印度經濟不可能超越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g9E93p3eY

Files

Comments

Kam

>> 也許越來越像日本:走進日本書店,厭韓論、厭中論的書從來非常暢銷,但說到要兵戎相見,日本人就興致缺缺。 日本人對打仗冇興趣多少跟日本政府對二戰的曖昧態度有關--日本政府對國民冇好似德國咁坦承當年出兵係侵略行為,但同時刻意將國民引導到同情戰敗回國嘅士兵同受摧殘嘅國內民眾身上。問題係,日政府始終唔敢賴死話自己唔係侵略國,咁啲士兵點解會無端端去送死呢?於是,衰人就落咗係戰時政府度。日本人一般都會認同當年日本士兵係被政府呃咗去打仗,幾十年嚟,亦有無數文學影視作品討論過呢點,久而久之,日本人總有一種政府信唔過嘅想法。日常生活尚且可以唔理,但一旦講到要打仗,始終有條刺喺度。呢樣歷史遺留嘅複雜情緒,印度人係冇嘅。

Cindy Q

關於米的Fake news幾有趣,因為一直覺得印度米可能係最難吃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