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港產片近來經常被詬病既缺乏本土特色、也缺乏國際視野,卻越來越迎合大中華市場,但年前上映的《赤道》也許是一個例外。在120分鐘內,這電影的佈局由南北韓、中東到美國都包羅其中,對中港矛盾也有刻意敘述,可謂一部「香港涉外關係」的教材電影。雖然不少情節有點誇張、反駁,但畢竟有一定事實基礎。

在影片中,最早聲稱得知恐怖份子「赤道」所在的人,是一名信奉錫克教的情報商人,他與警察相遇的場所,就是灣仔皇后大道東錫克廟,也是筆者經常帶學生「田野研究」的地方。香港錫克教徒有沒有情報體系,筆者不敢妄言,但歷史上,他們的確和香港安全息息相關。早在19世紀中期,港英政府因為不滿華人警員和孟買水兵貪污成風,刻意在1867年開始,從印度增派了百多名錫克教徒警員,使當時以錫克教徒為主的印度裔警員,佔了香港警隊人數1/3。到了1870年代,香港警隊又引入來自印度的穆斯林搞平行,讓錫克教徒、穆斯林和華人警員共同在白人高層領導下共事。由於錫克教徒有尚武傳統,不少後代留在香港擔任保安人員,亦有經商。目前,在港錫克教徒約有一萬人,成為連接香港與印度的紐帶之一。錫克教徒大多聚居龐遮普邦,希望脫離印度獨立,有自己的激進組織,印度「鐵娘子」甘地夫人就是被錫克教徒暗殺。但這些組織近年已趨向溫和,和中東激進組織表面上也沒有關連,但若要互通資訊,相信必有渠道。當然,要找香港的錫克教情報商人,根本毋需到錫克廟,不過為了實景,也可以理解。

《赤道》也介紹了香港另一個「情報中心」,核心人物是方保羅出演的美國「記者」Martin Koo,片中負責反恐的香港總督察與他緊密合作,追蹤「赤道」。在港英年間,香港警察和美國情報部門合作,在冷戰框架下,可謂情理之中;六七暴動期間,英美兩國就為香港互通資訊,美國派往越戰的軍艦是否來港示威,亦是兩國的默契。然而香港回歸後,假如警察繼續和美國情報人員眉來眼去,卻是北京最顧忌的事。根據《基本法》第十三條,中央政府負責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務,而反恐是否涉及國防外交,自可自行判斷。假如香港警方與外國情報人員(甚或單純的新聞工作人員)合作,繞開中央政府處理反恐,在北京眼中,恐怕是上綱上線的罪名。當然,我們不能斷言電影的新聞人員是美國特工,不過除了電影的強烈暗示,現實世界也有相關報導,因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被外界認為利用其遍佈世界的傳媒網絡,進行情報搜集工作。例如在去年年底,伊朗關押了《華盛頓郵報》記者雷薩安(Jason Rezaian),官方說他從事間諜活動而被判監。

正如《赤道》所述,香港既作為「遠東情報中心」,長期活動於此的間諜自然不止美國人。電影以北韓盜取南韓秘密武器為背景,南韓駐港領事、甚或連總統朴槿惠也曾短暫出場,而在歷史上,香港和柏林、伊斯坦布爾並列「冷戰三大特務中心」,一直是南北韓展開間諜活動的競賽場之一。根據一些解密檔案,早在七十年代,北韓就下令在香港設立秘密間諜組織,負責監視南韓赴港的演員、高官親屬等活動;1978年,北韓特工甚至在香港綁架南韓演員崔銀姬夫婦,迫其拍攝宣傳電影──當然,根據北韓版本,二人都是自願到北韓,也不承認在香港的外交工作有其他任務,正如不會承認在澳門的外交工作有其他金融任務。不要以為這類「韓戰@香港」是冷戰時的歷史往事,到了2012年,時任南韓總統李明博的親信金丙一被發現在香港寓所自殺身亡,當時他正深陷南韓議會性醜聞而被警方追查,這一撲朔迷離的案件,讓人聯想甚多。

《赤道》亦反映出香港在另一敏感的國際地位,涉及軍火販賣。香港作為「自由港」享譽全球,而各種通關便利,讓香港受不少軍火商青睞。在1980年代,《紐約時報》曾披露中國和北韓將香港作為武器裝備交易場,每年交易額高達5億美元,也認為香港是中國與中東進行軍火交易的中介,而中國出產的輕武器一直在中東戰場頗受歡迎,兩伊戰爭期間,中國就通過香港,對伊拉克和伊朗都出售了軍備──當然這些是否「外國勢力」抹黑,可自行評論。近年來,眾多在香港成立的「空殼公司」,也成為軍火商走私的庇護,例如今年年初被美國制裁的一間國資港企「安徽藍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被美方認定是阿聯酋商人對伊朗出口軍火和融資的渠道。

有鑒於香港在國際敏感事務方面長期扮演的獨特角色,1997年之後,北京對香港的政策基本上延續了冷戰時期周恩來提出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針,亦即不大規模限制香港在情報活動、武器走私等活動空間,但對各方勢力在香港的活動密切監視,從而讓香港成為自己的情報網之一;長期在香港活動的「中國調查員」,相信不少朋友都有所接觸。

根據曾負責港澳工作的中央官員李後回憶,周恩來曾將香港比為「觀測站」,從香港觀察國際動態,將香港作為中國掌握世界情報的橋頭堡。在《赤道》,代表中央的宋鞍就在香港以守為攻,以期監視「赤道」的動態;在現實中,北京處理「斯諾登事件」的態度,守株待兔,也反映出這一立場:按理說,憑藉北京在港的各類正式、非正式情報網絡,不可能不在美國「叛變特工」抵港後第一時間了解情況,然而北京卻一直保持沉默,讓斯諾登接受媒體採訪後離港,中方才施施然由香港特區政府回應。這段期間,這宗美國諜報醜聞充分發酵,北京的謹慎也沒有失分,至於有沒有從中獲得其他情報,則非我們能知。這一事例,無疑是香港在北京情報監視工作發揮「前台」作用的代表作。一部《赤道》,可以看出種種香港涉外關係的門道,即使有其他缺憾,也足以令國際關係分析人士感到劇力萬鈞。

*沈旭暉《信報月刊)文章

▶️ 「新香港」駐倫敦經貿辦《特務戇J》奇案之國際關係通識導讀:ETO 有無「外交豁免權」?英國拘捕袁 Sir 是否合法?英國警察能否進入ETO辦公室內蒐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f7EOu-ye4

Files

Comments

George

This movie presents a marked contrast between the old HK and its present bizarre state of another extreme. HK, which had come long to be acquiesced to operate as a major espionage center while outwardly portraying itself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rading hub, now emphasizes the exposure to significant threats from external forces all of a sudden that may put national security in jeopardy. Its puppet-studded vanguards are eager to put a lid on any activities. Every time they part their lips, they clamor merely for attention and flay their targets alive in an effort to make an explicit, naked display of allegiance toward the supreme master. Don’t they feel blushing when they act in a mentally disordered way, pretending to work hard to retain its once unique role by cajoling global players into taking part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foreign companies and nonprofit entities that are considered as external forces are pulling out of this place due to the aura of repression and the draconian national security law without clear boundaries? It’s paradoxical that all changes are solely attributed to the whim of a man who has no idea how to steer his country out of predicament.

堅離地書院 College

There're some behind the scene stories that these movies didn't / couldn't cover. If the big players have some implicit consensus at the back, the game can still go on. PRC believes that the consensus can still be built, and I do think so; the only issue is the unlikeliness for the window to be neo-HK.

JC

「宜家唔係要講take side問題既時候。」 「永遠都係take side既問題,係你自己有冇用良心做野。你唔好唔記得,你都係香港人嚟!」當年最記得呢個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