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們介紹過幾次 defensive realism 大師 Stephen Walt 的文章,無論大家是否認同其立論,這批文章都充滿值得思考之處。他的《Foreign Policy》最新作品為二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呼冤,從而借古諷今,就是藝高人膽大的嘗試。箇中有哪些重點我們必須注意?

事實上,從新評價張伯倫的趨勢早就開始。年前 Netflix 有一部電影《Munich》(這裏也曾介紹過),基本上就是採取這個立論:張伯倫身為資深政客,並沒有對希特拉過份天真,慕尼克談判的妥協,只不過希望 buy time,讓英國有更多時間準備戰爭,同時回應當時高度反戰的民意,讓民間明白政府已經用盡一切方法避免戰爭,日後才會支持全民抗戰。而且張伯倫在首相位置被邱吉爾取代後,依然留在內閣,負責留守大後方(因為他依然領導保守黨主流派),全力支持邱吉爾抗戰,個人操守其實頗受當世肯定。

Stephen Walt 為張伯倫翻案的起點,正是上述《Munich》的立論,同時再提供了兩點學術上的邏輯思考。

首先,他認為古今中外都充滿了外交解決問題的案例,而任何外交協議都有讓步的一方,如果全部都視之為「綏靖」,世界上就沒有外交存在。他以冷戰為例子,蘇聯、中共、越南等都是獨裁國家,西方陣營多少都進行過「綏靖」,但有時效果卻很理想。例如蘇聯自願從宣布中立的奧地利撤軍,又像美國從越戰撤軍後雖然導致南越淪陷,越南政權除了出兵推翻赤柬,就沒有進一步擴張,反而逐步被西方價值觀融合。

承接上述論點,Stephen Walt 進一步指出獨裁者有很多種,希特拉這種擴張型獨裁者反而並非典型(他認為希特拉、拿破崙、日本軍國主義這一類才是 abnormal norms),一般獨裁者都是最著重內部權力的鞏固,反而對出兵充滿審慎,因為擔心一旦戰爭失利,就會「攬炒」自己的國內政權。在他眼中,希特拉的擴張是不理性的,對個人利益、德國的國家利益都沒有好處,「正常」的獨裁者頂多會像冷戰時代的蘇聯那樣,希望盡力保障自己勢力範圍,瞄準機會才出手,而且出手也會相對克制,時刻保留和另一方的對話妥協空間,不會盲動。

說了這麼多,Stephen Walt 自然不是講歷史課,而是有現實意涵的。他擔心美國當代外交可以打的牌越來越少,如果對所有獨裁國家都不再存在外交選項,或任何外交談判都被污名化為「綏靖」,而同時全球民主又正在退潮,無論是誰當選美國總統,都會陷於空前被動。

Stephen Walt 並沒有直接主張美國要與俄羅斯、伊朗等國談判,或鼓勵與中國重新 engage,但就明顯暗示下一任美國政府應該對不同獨裁政權分別看待,例如可以挑一些符合國家利益的議題全面對抗,但對另一些則不妨「綏靖」一下,這也是各個擊破的策略,否則只會將獨裁國家綑綁在同一陣營,自己的政策空間又變小,那時候就疲於奔命。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的日子越來越近,明顯各方「國師」都在施展渾身解數,希望影響未來的外交走向。這次可能出現的外交逆轉可能比近年政黨輪替帶來的都要誇張,大家要有心理準備為宜。

▶️ 《慕尼克交鋒》: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翻案,對21世紀有何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wjkcWTWXU

Files

Comments

George

To all appearances, Walt’s rebooted appeasement approach and Colby’s strategy of denial bear a faint resemblance to Mao’s tactics of "uniting with the secondary enemy to defeat the primary enemy.” If you were a despot, would you perceive that blustering bullies can be used to achieve political ends on the cheap so long as you could successfully position yourself as a secondary enemy?

Elaine Yip

但近幾年的國際局勢已形成民主國與獨裁國彼此有自己的結盟,外交官已很難改變什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