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的蜜月在復活節島度過,但在那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其實百無聊賴,其間看了關於復活節島歷史的電影《復活節島》(Rapa Nui)(「Rapa Nui」是當地人稱呼復活節島的名字),不禁感觸良多。感觸的不是電影有何誇張之處,而是它因為篇幅所限濃縮的悲劇,已沒有覆蓋復活節島悲劇的全豹。

根據電影,復活節島今天一片荒蕪,主要因為全盛期的貴族倒行逆施,引起群眾暴動,加上過度砍伐樹木,令文明倒退到石器時代。這樣安排,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角色一筆抹殺,其實是避重就輕。要了解完整的故事,還得由復活節島通識談起。

電影沒有交代復活節島文明的由來,彷彿自成一國,與其他地方毫不相干。其實它雖然位置偏僻,也是位於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三角帶」:在夏威夷、紐西蘭、復活節島組成的三角形以內,都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地方。在所有玻里尼西亞移民社會當中,復活節島發展得較晚,位置也最偏僻,但那裏的生態環境原來是人間天堂,加上居民難以離開,卻在短時間內孕育了最輝煌的玻里尼西亞文明。

復活節島面積不及兩個香港島大,人口高峰時也只有二萬,卻創造了自己的宗教、語言和文字,彷彿是一個人類文明實驗室。

玻里尼西亞人來到復活節島後,第一位酋長把全島土地分封給不同子女,逐漸演變成不同部落。由於復活節島孤懸海外,天然資源難以其他方式替補,當人口膨脹到某個程度,部落之間爭奪資源的衝突就難以避免。

復活節島人相信祖先崇拜,認為先人擁有神秘力量,只要製造已故酋長、祭司的巨型石像,石像就可以留住那些力量,保佑後人。其實其他玻里尼西亞島嶼也有石像崇拜傳統,但規模小得多,並以木製為主,相信在復活節島早期也是一樣。

然而在困獸鬥的復活節島,各部落為了炫耀自己部落的實力、在資源戰中震懾對手,石像逐漸越做越大,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巨型石像的工場。接着的悲劇,電影諉過於大祭司,其實現實更多是不同部落酋長之間的競賽,地理學教授Jared Diamond的著作《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有詳細介紹。

復活節島的社會本來階級分明,各部落酋長、祭司負責管理和分配資源,戰士保衛家鄉,基層製造石像。但自從島民過度砍伐樹木來運送石像,人口過度膨脹,土地被過度開墾又變得不宜農耕,部落都沒有足夠資源,來供奉原來的統治階級。高層企圖通過戰爭解決問題,反而令問題惡化,逐漸在內戰中被低階層的人取代。

電影的「政變」是一次過的,彷彿文明剎那家崩潰,其實真實情況是慢性衰亡。各部落先是推倒對方的巨型石像,以破壞其士氣,結果反而造成全體人民的信仰危機,當他們發現祖先崇拜不再有效,紛紛連剩餘的石像也推倒發洩。18世紀初,歐洲人接觸復活節島時,石像祭禮還在進行;但到了19世紀,全島所有石像(除了未完成的和唯一一尊例外)都已被人為推倒。

這時候,島內糧食嚴重不足,原有統治階級再無影響力,文明已倒退到人食人的景況。

電影講述製作石像,和「鳥人崇拜」習俗同時進行,這其實是簡化了歷史。真相是復活節島原有社會秩序崩潰後,大酋長權威不再,居民不再崇拜祖先和巨型石像,改為發明了新信仰「鳥人崇拜」:舉辦一年一度競技,讓各部落派一名代表爬下懸崖,游到鄰近小島,搶回每年第一隻鳥蛋。勝利者在未來一年被供奉,所代表的部落得到較大的資源支配權,失敗者則會在懸崖摔死或被鯊魚咬死。

但新秩序未能製造和平,反而爭議不絕,部落戰爭繼續下去。到了19世紀中葉,復活節島總人口只剩下高峰期十分之一,即大約2000人。唯一一尊沒有被推倒的石像,就是用來輔助鳥人崇拜的,因為它的背部刻有相關符號,能一物兩用。但這尊唯一的例外,後來卻被西方人整個挖起,送到大英博物館,擺放至今。

(待續)

*沈旭暉《端傳媒》文章

▶️ 台灣大選後,中國搶去邦交國瑙魯共和國報復:由窮奢極打回原型、一貧如洗,瑙魯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UQLYYHf1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