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Downloads

Content

莫說2019的香港,歐美世界對 #烏克蘭 都始見「烏克蘭疲勞」(Ukraine fatigue),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港人不能繼續食「2019」的老本,要開始思考世界的香港人定位。唐君毅先生在《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文中,以「 #花果飄零」比喻中華文化在現代的衰落。他認為,中華文化在近代遭遇了嚴重的危機,並以「靈根自植」去世界各地宣傳中華文化身份。雖這說法在香港廣泛宣傳又建新亞書院,但原來花果飄零論去到南洋各地,引起當地華人不滿。到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研究華僑 史前,見到當地華裔的身份流動,及馬華融合的峇峇娘惹,身份定位更為特別。白偉權教授在《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呈現南洋 的華人生活歷史,聚焦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拿律,體現了華人族群之間、其他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經濟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每年春季在台灣 台北市舉行的 #台北國際書展。放眼亞洲的各個書展,比較北京、香港、首爾、東京或台北,以規模而言,台北不及北京;就參觀人數而論,香港超過台北;但是,由兼具閱讀推廣、國際交流、出版專業等功能,台北國際書展絕對堪稱是最具活力、最具多元特色和國際風味的國際書展。加上,香港在國安法之後出版業受限,台北國際書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書展。  

今集主持 #馮智政 及 嘉賓 #孔德維 博士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iGkamzGHc&t=2s

Comments

Anonymous

本來隨著時間過去,「香港」這個身分和招牌也會變褪色變淡,而部分香港人在海外的舉止思想又接近中共,最近新加坡政府首次引用《防止外來干預法令》調查香港到新加坡的陳姓移民,這位人士據說一直響應說好中國故事,又去年3月受邀為中國政協會議海外列席代表等等。未來,只怕人家無法辨識香港與大陸區別,就「一視同仁」。至於部分儒家人士初衷雖好,但往往缺乏現代西方社會學統計學的研究調查,以自己身分遭遇處境看待海外華人社會生活和身分變化,未免失之交臂。儒學到了今天,好似受保護熊貓一樣,在美國保護下台灣受保護,又或者在英治的香港受庇護,給人自身難保的感概。感嘆別人不識貨時候,儒者們是否也該「吾日三省吾身」?

思前想後

應該參考李顯龍既落地生根論, 既然已經離散了, 便不要再抱住自己係香港人既概念, 什麼保護/傳承香港既文化, 都只係我地呢一代既情感投射. 香港只係世界地圖上既一小點, 或許, 我地同下一代, 都唔應該受呢個束縛, 讓大家自由地去發展. 可以自由地去發展, 不就是我地離開既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