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對香港的 cult 文化情有獨鍾,小時候開始,對類似彭丹、李莉莉、李華月、宮雪花一類奇葩,就留下深刻印象。江山代有人才出,到了龍心、劉馬車、張如城的世代,香港也依然精采紛呈。好了,這是一個頭盔,去解釋為甚麼我一直有「關注」李龍基和他的疑似新婚太太的「新聞」。

本來以為那是屬於cult類別,讀了一輪,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其實,「提款基案」和另一位前輩的「收款基案」一樣,都是一個非常香港的警世故事,充滿「香港精神」,對我們身處的任何地方、各方各業,都深有啟發。

這件事有兩位主角。如果按下他們的名字,其實案情毫不複雜。男主角就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翁,很希望得到旁人的艷羨目光,去炫耀自己還有三十多歲的「魅力」,於是高調宣傳娶得嬌妻,還強調自己「有心有力」;同時他又需要別人知道他有七十多歲小富豪的財力,總是不忘透露自己有七層房子。然而無論是他的身體狀況、還是財政狀況,明眼人會看穿,都是inflated 的。

至於女主角,本來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國大陸「佳麗」,不斷在尋尋覓覓願意「照顧」她的男子。但為了「可持續發展」,她又偏偏不甘於當一個普通的「佳麗」,於是要不斷偽造學歷、偽造證書、改寫個人歷史、裝作擅長琴棋書畫的「才女」,總之就是要將自己「打造」成一位富家女子,去「紆尊降貴」照顧七十多歲的「真愛」。

男的有一個雞棚,女的又有一個雞棚,彼此心照不宣,各取所需。

那雞棚有甚麼用?有了這些棚,就算二人分開,雞棚也可以循環再用、延續下去。男的有了這些 track record,就算到了九十多歲,也可以保證有妙齡女子源源不絕而來;女的有了這次的高調宣傳,本來理應成了「有故事的人」,日後對目標受眾,可以更直接抬出「身價」。所以無論劇情到了多麼荒謬,他們二人都一定會繼續為對方儘量堵塞各自的棚的漏洞,否則棚完全塌下了,同氣連枝,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搭棚學」,從來都是香港人的拿手絕技之一,大有大搭,細有細搭。例如《港區國安法》本身就是一個棚,去支撐了入面無數經濟行為、無數人的生計,早已和「國安」無關。JPEX 自然又是一個棚,集資手法和加密貨幣這概念本身,也已經完全不相干。國際邁亞密的表演賽更是一個棚,憑簽下差不多退役的球王作為槓桿,四出賣藝,「比賽」已經沒有多少體育元素。

香港人到了海外,同樣很習慣將這一門絕活發揚光大。幾個特色:搭棚者自己通常不會出一毛錢;希望眾星拱月;要面向公眾集資;而理念、願景會宣傳得極度龐大。

然而有了一定人生閱歷的人、特別是香港人,對雞棚是異常敏感的。

如果連當事人自己也不願意作出實質的投資,怎樣叫別人有信心?如果是為了支持個別合作夥伴、嘉賓,除非是和他/她簽賣身契,否則在這個沒有平台能壟斷的時代,為甚麼不直接支持他/她?如果是mission-driven,除非有了很solid、visible而 transparent 的 track record,否則為甚麼不直接捐錢給細葉榕?如果是講求投資回報,為甚麼不自己買基金?至於要達到宏大目標,其實只能夠腳踏實地,由自己好好活下去開始做起,沒有捷徑,沒有春藥。

立身處世,大家要由「去李龍基化」開始做起。

▶️ 蕭少滔:國際雞棚の毀滅!「新香港」創業板市值暴跌99%,世界紀錄是如何創造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Se4yjTuxE 

Files

Comments

小熊分析員

水清無魚;適可而止,知所進退才是真理。「烏煙瘴氣、食相難睇」 正是這時代魑魅魍魎橫行的寫照。

MW

都是自古以來屬於香港的一部分吧?social media 的出現,每人都有一個平台,所以江山更多搭棚人,而且搭得更專業,更細分滿足不同市場需求而已。突然想起大劉,幾10年不變:女人、娱記、手袋、臭口,過去覺得佢每每在香港低沉時為港人送花生,現在,覺得佢搭的棚又悶又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