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既然舊香港本土派冒起的背景,大部份是因為不滿民主派代表的路線和社會結構而生,昨日談過本土派的指導理念之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們不滿的是哪些社會結構,這會讓我們更容易明白本土派支持者在理念以外的社會光譜。畢竟任何存在一變得 structural,就算改頭換面、改名換姓,結構依然是存在的。

昨日談過的兩類理念型本土派之外,第三種本土派是因為不滿民主派代表的「超穩定結構」而出現。正如日前講述,民主派既然是香港舊社會結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就是舊香港以昔日方式分配各種資源的既得利益者,status quo 的一部份。希望改變這個 status quo 的人,視民主派為「建制派」,結構上就是這個意思,而且也不無道理。

當這個 status quo 的中國持份越來越強,但民主派並未有任何回應,依然停留在單一口號爭取民主的階段,反對這條路線的人就算對本來的 status quo 不是太不滿,也對這個向中國傾斜中的新 status quo 不滿,因為那會影響他們最後的相對資源。由於民主派不會與 status quo 切割,相信民主化可以改變一切的理念,又不會特別 particularize 中資和中共在香港逐漸增加的持份,結果結構性不滿民主派的人,就越來越多,而大部份都會歸入本土派旗幟之下。

第四種本土派著眼的不是大結構,而是小結構,主要是看不過去民主派在各自山頭的小圈子和壟斷心態,這也是泛民萬年永續不交捧的形象反映。以往民主派可以壟斷教育界、法律界、文化界、社工界等等,多少都靠一些傳統「大台」去影響會員,但在中國因素越來越強大之下,真正能夠提供的幫助卻越來越少,這是其一。在新時代,新生代要加入這些界別的門檻很低,起碼遠比上幾代人低,而民主派領袖掌握的有型、無型資源都是稀有的,卻又難以分給新一代。只要不願意直接放手,新生代就只有通過打倒現在的領袖,去釋放資源空間。由於他們很難直接從建制派掌控的更小圈子競爭,而民主派又繼續以為可以享有壟斷,雙方的結構性矛盾,就變得不能調和。

但由於本土派的出現,是作為一種反抗力量為起點,自然又會吸引到第五種本土派,屬於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一群。某程度上,挑戰權威、釋放怨氣,是他們的最大訴求。在任何社會,大概都有幾個百分點屬於懷疑一切的 cynics,但互聯網時代的演算法,卻足以令這種聲音固化和擴大,所以本土派就會多了這一群盟友。問題是他們的存在,對弘揚理念、吸納更多人這願景,卻是非常趕客的結構性存在,而很多建制派、民主派、中間派對本土派的反感,其實不過是因為這一群「第五種人」的存在而已,而不代表他們不覺得目前的 status quo 有問題。

(待續)

▶️ 王逸戰:我係香港人:新移民青年到香港本土派之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7og86bhXg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