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很多母親級的人士,都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到一個目的地之前,本來是按正常步速行走,直到肉眼看得見目的地就在前面,理應安心知道終點在望,卻會忽然急步行往前衝,儘管這一段急步,功能上毫無實際需要。這反映了甚麼?

例如在火車、高鐵一類定點開出的交通工具站前,無論你是否看見那列車,都應該知道它甚麼時候會開出,只要對照現在的時候,大約計算距離和步速,就會知道怎樣的速度是最合適。如果班車是11:30開出,而肉眼看見列車時已經是11:10,還要忽然加速,這種行為就顯得不是從理性思維產生,而是源自肉眼主導的「觀感思維」。

這是有代價的:例如所有人都看見你很焦慮,小偷會留意你有沒有掉下東西;而當這種反應和其他更重要的事對比下,構成不成比例的身體動作,也會暴露出自己的思考盲點。

這好像是芝麻綠豆的小事,但其實代表了一個人的認知模式是感官主導,還是思考主導。

以互聯網為例,很多人看見留言會很容易很開心、或很不開心,因為你的肉眼確是看見了文字,傳播到腦海,即時有了情感觸動。姜濤近來的例子,大概是典型。但就算你肉眼沒有看見,也應該可以大概估算反應,誰喜歡你、誰不喜歡你,這種喜惡在互聯網演算法下,又會被怎樣扭曲去呈現等等,不應該有甚麼事必須要通過肉眼才能知悉。只要 go through 了這個公式,就應該可以用detached 的方式看待留言,就像以 detached 的方式望向一架快要開出的列車,去抑壓自己急步衝的衝動。

同一道理,又是很多母親級的人士,看見子女被再上一代長老教導的方式很不合自己心意,就會大發雷霆,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磨擦,就會隨之而產生。這又是見樹不見林:子女每日上學遇到的老師,必然有更多教學方式不合我們心意,家長是否可以對老師的每一句說話都加以comment?他們認識的每一個朋友,都一定有不合家長心意之處,是否就不可以交往任何人?學會怎樣和不同人相處,本來就是成長的基本課。這種大道理其實家長們個個都懂得說,但要親眼看見自己不想見到的東西而無動於衷,自然也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足夠理性和定力做到。

那我們可以怎樣訓練從感官思考昇華至非感官思考?

我經常講一個《三國演義》的故事。諸葛亮六出祁山之中,有一次要退兵,而擔心魏軍追擊。於是他刻意「減兵加灶」,讓對方以為自己是「扮退兵」而暗中增兵,於是雙方都知道要博弈,就不會純粹感官性的決定下一步,就會進入了思考模式。

如果看見目的地而保持等速、甚或放慢腳步,可以說是這一種訓練的一環。如果有情緒令自己太興奮、憤怒,那一刻思考相反的事情調和情緒,也是一個方法。古龍武俠小說《絕代雙驕》「十大惡人」有一個「笑彌羅哈哈兒」,他教導小魚兒的武功就是「笑」,無論打得他多麼痛都要笑;根據同樣訓練,無論多麼開心的時候想到人間慘劇,自然也可以收拾心情。小時後,上台領獎都會興奮、緊張,後來發現那一刻只要想到孤兒院、戰火、六四等等,就會調和心情,neutralize 為無喜無憂。

某日全天候見大媽有感而發,以上です。

▶️ 沈夫人家庭訪問:中女恩物Hello Kitty 登堂入室,有無理會我感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qv9eMi2w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