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裏分享過台灣人的說話習慣,有點日語的意味,很少直接說出自己感受,但「自己人」就會明白一切。不過有趣的是,在另一些情況,台灣人卻往往非常直接,那就是涉及香港人理解的個人隱私的時候。

這方面的文化,和香港剛好相反,很值得思考差異背後的成因。

例如坐的士或uber,司機都會很直接的問「你是這裏的屋主嗎?」、「房價多少」、「租價多少」之類。而在香港,你住哪裏、那裏的業主是不是本人、層樓幾錢,起碼不會是陌生人ice-breaking的話題。就算三姑六婆要八卦,也只會背後打聽,表面的禮貌還是會守的。

又像職業,他們很輕易的就會問「你薪金多少」這類問題,如果是老闆,就會直接問「這個月賺多少」,甚至連灰色地帶的開支和收入,也會若無其事的盤問,哪怕只是初次見面。如果是同行,像你公司有多少花紅、中秋節有沒有禮盒、給你的合約是哪一種之類,也統統會像閒話家常那樣「關心」,哪怕這些都是HR才會專門核對的細節。

至於家鄉的話題,更是必不可少,總是會問「你從哪裏來」,然後跟你說,我隔壁鄰居的二叔也是香港人,我女兒同學的表姐2019年也到香港示威,諸如此類,如數家珍,彷彿都是報紙上的公開資訊,而不覺得有任何人、第三方、第四方有可能會不希望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事。

還有投票,雖然每一個人的政治傾向可能都很明顯,但除非是熟朋友,「你投給誰」起碼在香港很少會成為ice-breaking話題,以免尷尬。但在台灣,這卻不時出現,包括上司問下屬、長官問百姓、老師問學生之類,在西方民主這已經有誘導投票的嫌疑,secret ballot act 正是保障這類私隱,但在台灣就似乎沒有這樣的禁忌。

背後的原因,首先似乎還是中華民國的大政府傳統:這方面很像德國、日本、乃至中共政權,而與英國的小政府相反。單是每個台灣人的居留證,背後都有個人地址、電話、父母姓名、配偶姓名之類,這是香港人的身份證不可想像的。要是遺失居留證,豈不是路人甲就會知道自己的地址電話家庭背景,如數家珍,然後怎麼做也可以?

對對對。

但這就是台灣的常態。

另一個原因,自然是「情理法」的社會,很需要以「情」來拉關係。而拉關係的首要條件,往往都是從最私人的資料開始。住在哪裏、哪裏畢業、哪裏工作、哪裏鄉下諸如此類,乃至父母、子女、配偶的同一批基本狀態問題,都可以引出一大幫關係網。由於這是日常生活一部份,這種功能性需求,往往就凌駕了對私隱的尊重。在西方,如果動輒問「你父母是誰」,假定你繼承了父母的人脈、政見、資產,已經可以是hate crime,起碼也是不尊重;但在台灣,基本上預計了要帶全家人的資料公告天下,就不會錯。

最後,似乎還有白色恐怖殘餘的習慣。對一些敏感問題,上一代人會覺得如果你答不了、或不願回答,就是「心中有鬼」,所以沒有甚麼不可以問,甚至刻意鉅細無遺的透露。但這類問題放在新移民身上,例如「你投資移民用了多少錢」、「生意好不好」、「每月賠多少」、「申請了定居沒有」、「為甚麼還未能拿到身份」之類,往往涉及諸多隱私,當事人有一萬個原因不希望分享;但台灣人卻往往不是真的要刺探甚麼,只是習慣成自然。

要融入一個地方,了解一個地方的民情,從來比書本上說的困難萬倍。入鄉隨俗,先了解,再看看自己在不放棄原則的前提下能調節多少,始終是尊重本地人之道。

▶️ 甄燊港:資深台籍港人對台灣政府、對台灣港人各進一言(大結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6RB5YkEwS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