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無論是政府也好,家庭也好,懂得適當的語言都很重要。但不少人都忽略了一個盲點:發出聲音是語言,沉默其實也是一種語言,而且能夠表達的訊息更多。另外又有些時候,自己發出的語言其實不能夠完全涵蓋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反而會被自己的語言誤導。

且舉出兩個例子。

某夜,身旁大媽已入眠。我在安裝牆上裝飾,忽然一女子面容扭曲飛奔下來,哭哭鬧鬧,說把她吵醒。那時候,她其實處於半夢半醒狀態,說的內容也是半夢半醒之間,非常認真的說「半夜又整醒我,又將我啲Hello Kitty 搬走、擺晒叮噹」,配合小女孩的𨂽腳動作,充滿喜感。

我多次告訴她:「以結果為目標」,如果要其他人 take you seriously,首先發脾氣的quota需要計算、拿捏分寸,而發脾氣過程中的每一個字都要簡潔,可少不可多,最好是沉默。沉默的可塑性很強,別人不知道你憤怒的程度,也不知道具體原因,只可以猜,同時也可以配合恰如其分的眼神,散發一道氣場,取得主動權。

相反,就會變成潑婦罵街。

如果依然堅持拒絕沉默,那只反映當事人只需要當刻作出生物性的宣洩,而不是要結構性的解決問題。

另一個極端,就是身邊很多朋友,都喜愛吹水,喜愛抽水。在日常生活閒談,自然甚麼都可以談,甚麼都可以抽。問題是很多時候,為了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顯得「這我也懂」,就會有一句沒一句的假定了很多東西,看見一對男女就假定是戀人、再假定有私生子、然後假定已經離婚,其實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但因為說得多了,自己也不自覺的被自己即興創作的吹水內容 convinced,以為那是事實;或不會理會那是否事實,以為只需要自己活在自己創作的天地,甚麼是真實反正與我無關。怎知道總有一日,和當事人也會需要 interact,就會莫名其妙的得失一大批人。

這幾年越來越多思考這個問題:其實人類為甚麼要說話呢?說話、溝通,本來就是為了表達各種需要,功能上的,例如「請給我一杯水」之類,我懂。但如果要表達複雜的情感,其實很多動物的本能,反而傳達得更精準,例如和狗撫摸一下的心靈溝通,比對人撫摸一下的例行公事,往往 straightforward 得多、accomplished得多。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深層思想,從來都是立體的、復合的,更應該憑 sixth sense去理解,否則就像台灣公務員的SOP,按本子說話不只是蛇足,而且往往 counter-productive。

而且人總會老去,身體機能總會下跌,要是養成了對眼耳口鼻的過份依賴,又如何可以安享晚年?

▶️ 沈夫人家庭訪問:中女恩物Hello Kitty 登堂入室,有無理會我感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qv9eMi2w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