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訪問了榮獲「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目前身在日本教學的朋友陳濬靈教授,談及日本學界對此非常重視,校長親自道賀,媒體也多有報導,但有關研究的官方 affiliation 香港大學,卻沒有任何表示,更不用說「新香港」政府。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坊間應該理解,這個獎並非顧名思義、像王祖藍扮林鄭那樣的惡搞獎,而是一個國際學界中人普遍尊重的特別獎,只是和華人世界比較絕緣。

究竟為甚麼?

先說認受性。

這個獎的評審委員會雖然不公開,但一直有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參與其中,不少頒獎嘉賓都是諾貝爾獎得主,每年的頒獎典禮在學術殿堂麻省理工進行(之前在哈佛),得主會和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 socialize。

可以說,這個獎的設計,就是真正的諾貝爾獎的「鏡像」。表面上一切都是對立,你要嚴肅、我要搞笑;你有天價獎金、我就送值不了幾仙的幾兆津巴布韋幣;你要長篇大論發表得獎感言,我只容許一分鐘。

但其實,這種安排卻正正彌補了諾貝爾獎的缺憾,而重點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很認同傳統學界的這些缺憾:建制化的缺憾。

在真正的諾貝爾獎,得獎方程式早就充滿潛規則,希望獲獎的人最重要的並非單是做好研究,而是要專攻、或者是找公關團隊專攻這些潛規則:和哪些評審建立良好關係,怎樣向金主以「潛在諾貝爾獎得主」身份敲門,怎樣挑選「市場」喜歡的題目,諸如此類。

例如諾貝爾文學獎,一直都有大量以中文寫作的作家希望獲獎,也認為早晚會輪到自己。他們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將作品翻譯成瑞典文,而必須要巴結的人,一定包括瑞典漢學家權威、幾乎在西方可以對「誰是優秀中文作家」一錘定音的已故馬悅然教授。

所以這個「搞笑諾貝爾獎」刻意不公佈評選名單,也不公佈公開的得獎基準,貌似惡搞,其實正是要凸顯真正諾貝爾獎的教條和僵化。

雖說是「搞笑」,這個獎的得主絕大多數都是嚴肅、認真的學者,在進行嚴肅、認真的研究題目。所謂「搞笑」,只是他們的研究題目聽起來,會令一般人覺得「好搞笑」,但其實無論是多麼看似無意義、或多麼 funny 的題目,只要有嚴謹的方法論,都會得出非常有啓發性的結論。「鳩事認真做」,本身已經很值得尊敬,特別是與「新香港」政府擅長相反的「認真事鳩做」對比之下,更何況「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並非「鳩事」,也會啟發非常宏大的新研究、新發明出來。

例如有得獎者研究員工使用巫毒娃娃對付老闆的效果,就涉及跨學科整合的複合知識。今年獲得「公共衛生獎」的南韓學者發明了「智能廁所」,使用了「尿液試紙、用於分析排便情況的電腦視覺系統、肛門指紋傳感器和識別攝像頭、能夠分析人類排泄物的電信鏈路」,聽起來很「搞笑」,其實相當可能在未來變成日常生活必備。

至於真正「惡搞」的得獎者,佔的比例很低,基本上可以看作獎項的公關宣傳。例如有一年的「數學獎」,得主是一眾預測世界末日失準的各地神棍,獲獎原因是「可以提醒公眾精準計算的重要性」。用這類得獎來襯托其他其實很認真的得主,單是這種綽頭,已經是神來之筆。

那為甚麼中國、「新香港」政府和學界,都刻意冷處理這個大獎?

(待續)

▶️ 狂賀歷史上第一位香港人榮獲「搞笑諾貝爾獎」・陳濬靈教授: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香港人是世界級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api0kQ99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