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台灣的「淺綠」、「淺藍」為何比較同情香港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他們比較能夠理解舊香港的屬性:百多年來都是非常自由,經濟上固然是,政治上也是(只要不是真的建軍,說甚麼都百無禁忌)。這種經濟白手套、政治透氣口的角色,令香港人習慣了由下而上去完成每一個工作,也習慣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常態,不同陣營的人溝通非常容易,幾乎沒有香港人沒有「外國聯繫」,也幾乎沒有香港人沒有「政府聯繫」。

「深藍」、「深綠」中人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很容易就會對香港人故作驚訝:「噢,你和美國人這麼熟,肯定是漢奸」;「噢,你和香港政府這麼熟,肯定是共諜」。但「淺綠」、「淺藍」中人基本上是城市精英、最國際化的一群,他們自身的工作環境和習慣,就比較接近舊香港的常態,所以也相對能夠理解、能夠同情,而且感同身受。這種同理心是很重要的,「深藍」、「深綠」因為自身經驗,確實不容易對香港人產生這種共鳴。

一個觀察是有些台灣人昔日覺得被香港人看扁,現在終於吐氣揚眉;但同情香港的「淺藍」、「淺綠」大多能夠理解香港昔日的優勝之處,也知道台灣問題所在,依然覺得值得向香港人互相學習。

另一個關鍵是利益。「深綠」、「深藍」都傾向以二元對立角度,去捍衛自己群體的既得利益:一方是台灣人的本土利益,另一方是舊台灣威權時代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後者又因為逐步被前者蠶食,逐步又以中國大陸找到的新利益取而代之。

然而「淺綠」、「淺藍」的台灣朋友,都傾向讓台灣進一步國際化,認為這才是「做大個餅」的王道,認為香港人的到來,可以協助他們有關願景,也明白香港人普遍比台灣人豐裕,很少會像「陸配」那樣,為了台灣的健保制度而來。

最後還有一個自身identity的危機感問題。「深綠」、「深藍」中人也許不一定真心不明白香港人,但他們普遍有比較強的自我邊緣化意識,很習慣通過鬥爭,去鞏固自己在社會的地位。這種鬥爭思維,確實可以賦予自己清晰的身份認同,但其實很不利於壯大自身群體的實力;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帶點犬儒的說,自身群體不能壯大、吸引不到更多人才,卻又可以再固化他們的地位。

相反「淺藍」、「淺綠」普遍都會強調自己雖然有立場、有理念,但也很樂意、而且善於和不同立場、不同背景人士溝通。某程度上,他們的崗位需要這樣的技能,而他們的社會經驗也不大看得起時刻鬥爭的人。

香港人在台灣,始終必須入鄉隨俗,如果以一個標籤涵蓋一大群人,對自己和整個香港群體,只會弊多於利。

▶️ 民進黨智囊洪耀南:台灣人接納移民,需要一個過程(下,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34hyR3FQ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