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香港廣告業界近年的衰微、或起碼是行規被徹底顛覆,令傳統業界無所適從,似乎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網絡所謂「KOL」的興起。

利申:2019年前,我的公司也接過不少網絡廣告,可以說是既得利益者。但與此同時,我從來不相信自己出一個post,可以對產品有甚麼大幫助。我覺得客戶和agency其實也不相信。但是他們要交數。而且新的行規已經出現:如果某產品找了十個人「推posts」,沒有找而同質性強的第十一個「KOL」,這個第十一人,就有了故意打對臺的動能。

到了最後,究竟甚麼是廣告效益、甚麼是黑社會江湖倫理,界線就變得很模糊。

廣告的舊中介是大眾媒體,而在網絡時代,本來網絡的功能就是「去中介化」,讓品牌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但這不過是神話。網絡自然不可能直接派送所有資訊給所有用戶,結果「去中介」之後、還是有中介,只不過「送舊迎新」,新中介變成網絡公司的演算法,於是演算法承載的「KOL」就應運而生。

最初這個遊戲還有一些真人飾演所謂「KOL」,但慢慢廣告公司就發現,自己製造一些「KOL」原來簡單很多,完全可控,價廉物美,一物多用,甚至無須是真人,又不用擔心代言人出醜聞累街坊。這裏不談具體名字,但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無論是商界、文化界、還是政圈,有多少大戶專頁是單純分享個人見解,哪些其實是接jobs的假人?而負責「派jobs」的,表面上還是廣告公司,但其實又是哪些人?

這就是一個全新的ecosystem。

結果,網絡本來已經大幅度壓縮廣告公司的經費,現在剩下的預算又用了不少去「製造假人KOL」。就算可以自欺欺人地「交數」,真實的市場效果,往往是另一回事。日子有功,這個「廣告業界」,就逐漸脫離了「協助企業打造品牌、令產品更受歡迎」的初心,完全變成了另一個irrelevant to the big picture、有自己運作倫理的平行時空。

結果一切活動、產品,都很難走出同溫層,自然出現越來越多細碎化、小圈子的話題作,一小撮人或許很有感,但要帶動社會,就非常困難。這不只是廣告界的問題,整個世界的發展,也是一樣。現在每次看到某些明顯由廣告公司經營的「KOL」帳號,不期然都會先入為主地discredit 一切。到頭來,假作真時真亦假,當我們再不能掌握甚麼是真實,也就很難再相信任何branding。這時候,舊廣告人覺得痛心疾首,難道不該?

▶️《媒體懶人堂》堂主Terry:新香港傳媒生態・完全溶解重組大地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2_omuYzK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