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法案,要求美國總統拜登30日內表態香港駐外機構是否繼續享有外交特權,而如果它們已經淪為中共大外宣工具,美國當局更應決定其應否被全部取締。然則這些機構本來又是做什麼的?

根據《基本法》,(舊)香港特區沒有外交權力,但擁有「涉外關係」功能,令香港有條件通過經濟、文化等層面的涉外互動,宣傳香港形象,和輸出香港軟實力。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HKETO;下簡稱:經貿辦)被不少國家視為「實質上的香港領事館」,雖然這稱號不為北京所喜,但香港駐外官員確實享有不少正常國家外交人員才享有的權限,也承擔了頗為進取的「大外宣」功能。

本來HKETO只是宣傳效果自己,但早在2019年前,香港駐外官員已經開始 / 被告知要懂得政治敏感,宣傳香港之餘,也加強宣傳「一國」,背後愛國人士的暗箭才有所減少;到了《港區國安法》之後,更是赤裸裸指鹿為馬的宣傳工具。

HKETO 昔日最廣為人知的工作之一,包括在海外各大城市舉辦「香港節」,目的一方面是宣傳香港的文化產業、經貿活動、城市品牌,另一方面是連結離散各地的海外香港移民。

其實以「香港節」這名字舉辦的活動,早在港英殖民管治時期已舉辦過,分別在1969、1971和1973年出現。1969年首次舉辦時,標榜「向本地人介紹香港文化和價值,以建立『香港人』身份認同」,時值六七暴動過後,也有穩定香港社會、營造歌舞昇平景氣的目的。當時香港節的活動包括嘉年華會、時裝表演、環島競步和「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以當時社會風氣而言,算是頗為突破。

港英「香港節」的設計,客觀上是一種折衷的妥協:殖民政府擔心香港人會繼續受「六七」一類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但又擔心一旦強化英國認同,會激起港人爭取居英權,唯有釋放「第三種忠誠」,開始正面宣傳香港身份認同,並被不少今天的「本土派」追溯為思潮的源頭之一。

當然,殖民時期的三屆香港節都是「內向型」的,後來香港經貿辦的則是「外向型」,兩者有根本不同。當香港節由經貿辦統籌,最大任務自然離不開與海外商家建立合作關係,並加強跟當地政府的網絡。

香港節至今均在國際經濟重鎮、或者是港商聚集地舉辦,例如英國倫敦、紐西蘭奧克蘭和威靈頓等,當然2019年之後,又是徹底變了樣。至於昔日,以2002年於倫敦舉行的香港節是排場較大的一次,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親自到倫敦主持午餐會,並邀得多名英國政要如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到場,英國安德魯王子和時任首相貝理雅亦有為香港節寫賀詞。十年前的多倫多ETO活動,甚至由特首梁振英親自出席。

除了在海外舉辦,駐中國大陸的香港經貿辦亦有負責相關活動,例如2015年6月,駐成都經貿辦於當地籌辦音樂會、電影節等,辦事處主任劉錦泉當日指,陝西產業以科技、工業為主,香港則着重服務行業,兩地有很強的互補性,芸芸。但如果這些活動,都變成宣傳《港區國安法》的工具,西方世界又會怎樣看?如果HKETO還擁有西方國家的外交豁免,從而進行其他活動,對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又是否公平?

▶️ 新加坡《消失中的香港》網主Sean Goh:作為香港文化粉絲,看到國安法後「新香港」,非常悲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jc6KEW1Ms

*改編自沈旭暉發表於《明報月刊》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