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自從疫情終結、而《港區國安法》依然存在,不少「留下來的人」開始了新生活模式:每年花大量時間「放風」在海外旅遊、生活,甚至每逢週末、假期都到台灣、日本、東南亞,以儘量減少在「新香港」的消費。亦因此在過去半年,得以與大量牆內朋友重新見面,非常欣慰。

無論「新香港」政府浪費多少金錢「說好新香港故事」,國際資金、一般人對「新香港」經濟是否有信心,從每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感受到。通過他們分享過的「新香港」經濟狀況,綜合了以下重點:

一個地方幾年來離開了近百萬人,而且都是有質素、高學歷、有理想、有能力、相對有資產的高端人口,對各行各業,自然不可能沒有影響。政權除了低估了移民潮,似乎更高估了送來填補的「高端人才」的水平:現在已經很清楚發現,送進香港的「新人才」的消費力,固然和離開的人絕對不能相提並論,而且論本身質素,也絕對未能在不同行業接班,結果這些行業的競爭力,紛紛被鄰近地區趕過頭來。相反,1997年前的移民潮造就了下一代香港人提早上位、而不是被新移民搶位,接班人不同,效果也就完全不同。

本來很多人期望中國大陸到「新香港」的「自由行」在疫情後重新出現,可以達到2003年沙士之後的振興經濟效果。但此刻中國大陸的經濟問題非常嚴重,銀根短缺,一來要帶錢離境非常困難,二來有能力外遊、帶錢的人,也根本不會選擇「新香港」。這不是說「新香港」沒有中國大陸遊客:恰恰相反,數字上其實非常多,足以讓統計部門「做數」,去抵銷離港港人的影響。問題是這些中國大陸遊客不再富有,消費力非常薄弱,加上高鐵開通後,很多都是即日來回,連在酒店過夜的意欲也不存在。香港已經失去了國際遊客,現在連中國大陸遊客也不大願意過夜,這批願意到「新香港」的遊客又沒有消費力,他們進出香港不但不能振興經濟,反而進一步拖低香港這個品牌的檔次。

由於中國大陸現在嚴打走人走資,「新香港」沒有了昔日因為種種原因氾濫淹過來的中國熱錢。沒有人「洗錢」,本來不合理價錢的房地產、消費品,立刻打回原型,無以為繼。新加坡投資者寧願終止購買長實豪宅、撻定20億,也不願承擔日後可能血本無歸的風險,反映外資對香港豪宅市場完全不看好;而昔日的豪宅市場都是為同一類資本服務,現在此路不通,又有甚麼可能被看好?認識不少小富豪近年都希望儘量賣掉「新香港」資產套現,但那些幾千萬到幾億的豪宅幾乎無人問價,他們不斷劈價,也只能乾著急。當中國大陸經濟小陽春之時,這類豪宅的轉讓是無中生有的暴利,問問那些經紀和現在怎樣對比,對國情就可以充份了解。

昔日大外宣的假設就是中國經濟總不會太差,而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差異始終存在,所以「中國好、香港好」,香港經濟壞不到哪裡去。但現在在極左路線下,中國經濟在可見將來,恐怕只會更差;同樣在極左路線下,「新香港」也只會成為普通中國大陸城市;剩下來的有限度差異,也只能直接服務「點對點」的終端者,由於這個「終端者」不願意任何其他人均沾利益,也就是沒有任何溢出效應,可以帶動週邊經濟。

沒有了一切,但香港依然稅收極低、薪金極高,「新香港」政府為了顯示「昔不如今」、配合極左路線,又要大興土木,耗光儲備,去搞大白象工程。這樣下去,如果哪個經濟學者、投資者真心感到「充滿信心」,才是怪事,這研判也和政治立場完全無關。預見未來如此,那些要「賺多幾年錢先走」的人,消費也會倍加謹慎,用錢也會用在海外置業。

這是歷史教科書記載的末世情懷,越聽越是壓抑。

▶️ 蕭少滔:私人全球投資基金開始一分為三分拆,匯豐、國泰為何不能效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cKgIqbyB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