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早在英國人來到前,香港已有涉外關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保仔,通過電視劇的傳播,已成了香港身份認同的早期傳奇,正是案例之一。假如我們以當代國際關係的「非國家個體」(non-state actors)理論演繹張保仔的故事,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啟示。

據清代歷史學家袁永綸著的《靖海氛記》,張保仔原名張保,原是廣東江門一帶的的貧苦漁民,15歲時與父親出海途中,遭海盜鄭一船隊搶劫被擄,因生性聰敏和樣貌端好,受鄭一賞識收養為義子,擢升頭目。

17世紀初嘉慶年間,鄭一的船隊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以大嶼山一帶作基地。而清朝海盜全盛時一度實施「聯盟」制度,由七名華南主要海盜首領結成「海盜聯盟」,以不同顏色的旗幟劃分勢力,規定彼此的海上行為,其中「紅旗幫」由鄭一統領。

這種組織結構,基本上和同期活躍地中海的海盜大同小異,而他們可是歐洲列強都要專門開會討論如何打擊的獨立勢力,可謂「非國家個體」的先驅。中國的華南海盜雖然沒有立國,但活躍範圍卻能達清廷未能實質控制的遠洋,性質已超出一般「叛亂團體」。

根據《平海紀略》中記載,張保仔在鄭一意外身亡後被重用(當然內裏有不少不倫故事),逐步成為「紅旗幫」首領,不斷擴充船隊,估計旗下大船有八百多艘,小船超過一千,海盜部眾多達七萬多人,同時配備有大炮,稱霸珠江三角洲。

據歷史典籍記載,張保仔對部下嚴格,處事公正,對敵人寬仁,並非一般海盜套版形象的大奸大惡。根據《靖海氛記》記載,張保仔與部下約法三章:不可叛逃、劫貨八成歸公、不可姦淫婦女,而且有實質土地「依法」管治,可謂「盜亦有道」,這也是實行「有效管理」的一個側面。

值得注意的是,張保仔集團以「非國家個體」身份,也捲入了當時的國際關係。他旗下海盜一般以搶劫官船、洋人貨船和澳門官船為主,隨着規模不斷擴展,更襲擊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船隻。此外,一旦發現洋人船隻劫掠中國商船,往往主動出擊,可見其雖然以清廷為敵,卻不乏「大中華情結」。

清政府深明張保仔為代表的海盜是中、葡之間的共同隱患,因此採用「以夷制盜」策略,積極和澳門葡萄牙人的武裝力量合作,允許葡萄牙人設立武裝部隊和建立炮台,以配合清政府圍剿海盜的行動。在迫使張保仔投降的圍剿行動中,澳葡武裝力量奉命支援清政府,乃當時罕有的「中外國際合作」。1809年(即嘉慶十四年),清葡聯軍包圍張保仔九日九夜,張保仔的船隊卻藉此機會在大嶼山一帶整修,最後從容突圍,但成了「國際目標」後,他的海上霸權已經差不多終結了。

▶️ 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博士:海盜集團,與我們香港的祖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3LWwpuFs8w

*改編自沈旭暉發表於《明報月刊》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