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英國,遇到的港人組織的朋友,公開雖然不會說,私底下都離不開一個嘆息主題:內耗何時停?

客觀現實是,當形勢不會短期內有任何突破,移居海外的人本身已經要面對各種生活挑戰,也必須融入本地社會,還不用說來自極權的打壓依然存在,願意投放時間在港人社群的有心人,自然先天性地越來越少。堅持下去也是一種情懷,提醒大家勿忘初心,基本上,有辱無榮。

但一些朋友到了海外,始終未能走出2019年的陰影,認為世界依然圍繞香港反送中運動而轉,因而對任何組織的「大台」、檯面上的領袖,都充滿不信任,認為是「收割光環」。於是,就出現了不少以分享這些人物為主要發洩的群組。

結果,很多有心人對港人組織、參與有關活動,都越來越敬而遠之,情願低調做實事,同時過自己的新生活,行有餘力捐捐錢,也不希望被捲入泥濘。而作為惡性循環的一部份,這種負能量又自然會傳染;至於圈子內「留下來的人」,又會逐漸發展了和現實世界脫節的內部潛規則,例如對自己人採取比2019年更rigid的鬥黃、鬥慘。但真的在意的人,可能只有那麼極少數,然而由於大多數人這個年頭都已經不會公開說話,觀感上,就是那麼回事。

有幾位朋友,本身走得很前,做了很多很有價值的實在事,據說都因為這類原因開始心灰意冷,乃至患上抑鬱。有能力的,也大多數情願儘快在本地社會立足,而不是浪費時間在無休止的內耗。如果有十億百億、幾十個部長位置去爭,還叫出師有名;但當唯一能「爭」的就是「誰最慘」?就是另一回事。

這樣下去,活脫脫就是海外民運圈子的翻版。我依然相信圍爐是很重要的,但世界上有兩種爐:內向型的是爐,只會不斷萎縮;外向型的也是爐,成員卻會各自發展新的社會網絡、社會資源,再回來一起回饋分享,餅才能做大。

這就像傳統名校校友網絡的價值:也許讀書時,都會鬥成績、鬥獎學金、鬥伴侶、鬥internship,但到了畢業之後,就會明白每年的校友聚會就是各自分享新社會資本的平台,大家就不會再競爭,反而可以共享新開拓的資源。

圍爐,我們希望圍的是後一個。

▶️ 鄭家朗:羊村教育活動在英國被退場,可以如何拆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IoCC8OOdQ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