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今天的會員網上聚會,三個小時後,邀請了現已成為「新香港」禁片的六四舞台劇《5月35日》列明慧和大家對談。

雖然這幾年分享過不少香港變成「新香港」後的六四思考,連王丹、岑建勳也訪問過兩次,但如此急速的巨變,有一點還是很值得研究:北京對六四的定性,其實不經不覺中,已經改了。

六四之後,官方本來以「反革命暴亂」形容天安門民運,去合理化解放軍的鎮壓。但很快為了穩住局面、推進鄧小平南巡後繼續經濟改革開放,官媒開始統一使用一個很彆扭的口徑:「八九春夏之交的那場風波」,基本上就是「你懂的」,同時開始大規模接納曾經就六四表態的人歸隊。

「八九春夏之交的那場風波」隱含了眾多意思,一方面它依然是「顛覆政權」的「大罪」,但另一方面,那也是鄧小平所說「要來的始終要來」的「國際大氣候」(冷戰終結)配合「國內小氣候」(改革開放後的貪污腐化、文革後思想解放對民主化的嚮往)必然會發生的「唯物論歷史辯證」。雖然按一般人的正常邏輯理解,這依然是一大冤案,但政權卻也沒有對任何涉及六四的人和事全部「往死裏打」。

例如「天安門母親」,雖然久不久就被騷擾、監控、乃至拘捕,卻也一直在北京眼皮底下持續了下來。九十年代依然有若干中國大陸大學生在校園「摔小瓶」,也不過被勸喻了事。香港建制派當年一律表態支持學運,北京本來也沒有要求他們改變立場,到了《港區國安法》之前;陳婉嫻等以開明路線面向公眾的左派中人,依然會發言同情六四學生。

但時至今日,六四卻被重新定性為「流產顏色革命」(1989年自然還沒有這名詞),而且諷刺的是,這定性反而是通過「新香港」的國安法庭去落實的。根據現在的統一口徑,八九民運就是「外國勢力」通過收買媒體、勾結一小撮反革命份子(包括通過香港人到天安門廣場「派錢」)、煽動中國無知群眾顛覆政權的一大陰謀,和吉爾吉斯、烏克蘭等地的顏色革命,乃至和埃及、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阿拉伯之春」,本質上一樣。當時不少人錯信「外媒造謠」,現在隨著「真相」陸續出爐(i.e. 被製造),「愛國人士」(例如高志森)就會覺今是而昨非,後悔昔日「被騙了」。

轉捩點出在哪裏?自然是習近平的極左思維。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希望將六四輕輕放下,「向錢看」,習近平卻要弘揚「勇於鬥爭」精神,覺得六四不但不要迴避,反而要高調拿出來宣傳「鬥爭」。在這樣的「精神」下,悼念六四的風險,就變成截然不同的另一件事。

就像5月35日這齣舞台劇,本來已經非常mild,但現在絕對不可能在香港上映,監製列明慧更為此離開香港,以弘揚這部劇,作為下半生的使命。她離開香港前,劇團的版權、責任人都集中到她身上,去保護還在香港的「留下來的人」。

像剛出版的這本《5月35日》舞台劇劇本和紀念文集,原作者莊梅岩甚至不能出示自己的名字,最後思慮再三,才決定分享有關廣告;出版的本來是另一間出版社,但同樣因為負責人依然要回到香港的風險管理,而臨時更換了出版名目。這一切,幾年前想來,都是匪夷所思。

然而就算付出了那麼多,其實《5月35日》去年在英國的票房據說頗為一般;如何延續六四的現代意義,始終不能單靠燃燒理想和熱情。希望大家在轉頭列明慧的分享當中,能夠找到各自的六四回憶和答案。

▶️《5月35日》舞台劇監製列明慧:唯有離港,到英國重演了......
https://youtu.be/I9x3hBCTTP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