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克林頓曾經為解決耶路撒冷主權問題提出的「地下主權論」,雖然依舊沒有打動巴勒斯坦和背後的全球穆斯林,最後還是要回歸「主流理論」,但他向以巴雙方提交的指導性提案「The Clinton Parameters」,還是滲入了「地下主權論」的元素在內,依然可以說是國際關係的先例。

這份提案涵蓋約旦河西岸與加沙地帶的以巴領土劃分、以巴雙方各自安全與防務協調、耶路撒冷舊城區的主權和治權劃分、難民安置以及停火等關鍵領域,其中耶路撒冷舊城區被建議按照既有的族裔、信徒聚集區域劃分,成為「一城N制」。

而對爭議焦點聖殿山,那裏充滿聖地中的聖地,就有更特別的安排。例如在聖殿山下西側的古城墻殘垣部分,現稱為「西牆」,又稱「哭牆」,是整個古城牆最靠近聖殿的部分,亦是猶太教信仰中僅次於聖殿山遺址的聖跡。這裏原屬額圖曼帝國,一戰後被英國託管;1948年,約旦在第一次以阿戰爭中控制了舊城區,此後19年內都禁止猶太人前往禱告。直至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勝出、奪得舊城,改變了使用規範,聖殿山爭議就持續至今。

克林頓方案呼籲各方承認巴勒斯坦擁有對「絕大部分區域」的主權,但主張以色列擁有「哭牆及其鄰近區域」的主權,同時以巴雙方對於聖殿山的地下空間,則擁有「共享的功能性主權」(shared functional sovereignty)。亦即任何一方要發掘聖殿山地下部分,都要得到另一方同意,否則雙方都需凍結對聖殿山地下空間的發掘,也就是「凍結地下主權」。

國際法對主權的所有彈性,全在於此。記得香港「一地兩檢」爭議期間,也有某建制派律師提過「地下主權」觀點,認為香港地底就算不由香港特區政府管轄,也不會違反「一國兩制」。現在還討論甚麼「一國兩制」邊界自然非常無聊,但單純思考背後的邏輯,「地下主權論」依然是非常有趣的。

以巴雙方因為內部壓力,都只表態對克林頓方案「有保留接受」,然而雙方在「有保留」的部分,依舊不能達成共識,因此這份提案還是不能付諸實踐。不久克林頓落任,以色列鷹派總理沙龍上台,對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採取強硬路線,以巴和談的機會一去不返,今後還有沒有可能再有「地下主權論」可以應用在聖殿山,尚未可知。

但隨著國際關係發展日新月異,地上、地下主權有不同處理,並非天方夜譚,而只要再動腦筋,內裏可謂大有乾坤。理論也好、國際法也好,從來都是與時並進,並非虛言。

▶️ 猶太大屠殺及寬容中心香港行政總監李家豪:俄羅斯侵烏戰爭和猶太人大屠殺,能比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TJ4YHIwUw

*改編自沈旭暉曾發表於《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