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也是一本香港書的名字,作者是香港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醫生,出版時,他自然也還沒有後來的牢獄之災。他離開政府後,有另一本回憶政府生涯的著作,另一位共同作者是陳雲博士,他當時自然也未成為「城邦派國師」。

這裏想說的,和蘇軾的詞、何志平的書、陳雲的主張,都無關。只是這句句子我一直很喜歡,聯繫到蘇軾、何志平、陳雲,都會格外有故事,放在大離散時代的香港人身上,也別有所感。

每次看見女兒,就想起自己小時候,經常都有一種直線思維:某件事情非常重要,一定要解決了之後,才可以做回其他日常要做的事。如果有一個小學生覺得很重要的考試,就可以成為好幾個月生命的主軸,一切都圍繞它進行。這類「主軸」有不同類型,例如和好友吵架,總希望完滿解決,才可以一切復常。又如身體檢查,有報告之前的兩個星期總是坐立不安,到確定了,才心安。再如求學、求職、求偶,等待的過程都可以非常漫長,到了一切落實,才會放下心頭大石。

小學生可以因為鋼琴考試而擔心兩個月、開心兩個月,但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在這個地方,自然發現,如果有「一件事」佔據了主要的憂慮,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時間表、路線圖,已經非常幸福。而現實生活是沒有的。甚麼是現實?

一來,一定已經有一些長期性、結構性的憂慮,足以涵蓋自己的餘生,由這片陰影可以滋生無數大小事故,只能紓緩,永不能徹底解決。例如如果為香港的巨變感到痛心,這可能就是一生都不能癒合的傷口,很難徹底痊癒,也會因為忽然碰到的人和事而瞬間失控。

又如當父母年長,自然有這樣那樣的疾病,身體不可能回到壯年,今天母親心臟手術沒事了,明天父親就可能驗出癌症,人生總有哪一天,公平得很,只是年輕時覺得漫漫長路不會想,到了不能逃避,就只能面對,同樣只能紓緩。

至於永不能感覺達到財務自由,每一刻都不安,這是不少就算有幾千萬資產的人都有的通病,更不在話下。

何況在現在的社會,一份工作過一生、或一段感情過一生的可能性,已經接近不存在。當slashers也好,不斷跳槽也好,每有一段關係也好,就會開始一段「因果」。如果是一份工作到退休,圍繞這段因果產生的喜怒哀樂,總是有限的,但如果同時有幾份工、每年又換幾份工,就會累積大量的因果(「工」可以借代「志工」、「情工」,對號入座)。

因果可以帶來機會,例如更好的收入、打破同溫層的人脈、意想不到的貴人,也可以帶來各種各樣風險:官司、情債、騙案、圈套、關公災難。正常情況是今日就算得到一個大deal,但也不會有心情慶祝,因為已經被同步發生的事offset,可以是舊拍檔強份一杯羹,可以是女兒未能入讀心儀幼稚園,可以是haters搞事,可以是政府查帳,可以是婆媳糾紛,總有一樣喺左近。

如果要達到一個狀態,全部問題都解決了,才可以安心飲一杯慶祝,那不可能。永不可能。怎麼辦?

「此心安處是吾鄉」。

▶️ 于非:為了香港人的未來,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kM6XyHaxQ

圖片來源:envat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