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貨幣金融向來是國際關係的重要戰場,也是貿易戰的致命武器,假如應用得當,足以瓦解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談過目前「人民幣油元」對美元的挑戰,成為國際未來學的一大題目,我們也可以從歷史溫故知新,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歷史。

近代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85年美日簽訂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從繁盛走向凋零。其實百多年前的晚清政權,在列強侵略之際,也經歷了一場大規模貨幣戰爭。某程度上,最終大清帝國崩潰,與其說是因為帝國主義,或民主、自由等思潮的影響,倒不如說是貨幣戰爭的結果。中國經濟學者徐瑾的著作《白銀帝國》、李隆生的《清代的對外貿易》等,對白銀如何成為主流貨幣、如何帶動中國經濟成長,又如何在晚清成為衰弱的重要原因,有相當詳細的敘述。

16世紀前,中國一直以銅作為通用貨幣的來源,直到明代以降,銅礦產量停頓,歐洲人航海通商帶來的白銀,正好填補這空缺。自此銀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與銅錢並用,是為「銀銅制」。歐洲諸國早年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大量購買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中西貿易長期呈現順差,造成中國的白銀黃金時代。

在18世紀這短短一百年間,歐洲輸入中國白銀足足四十八噸,相當於兩千兩百萬銀圓。直到1790年起,這趨勢才開始逆轉。

對逆轉的主流中國政治正確論述,自然歸因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抽走大量白銀,這自然是事實的一部份。但其實更結構性的原因,在於歐洲工業革命後,有了大量製造紡織品的能力,中國絲綢不再佔有優勢,而且英國的印度殖民地亦成功栽培出阿薩姆紅茶,茶葉市場也不再由中國獨佔。結果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不斷縮小,最終變成嚴重逆差。

出現貿易逆差之餘,美洲銀礦產地在此時陷入枯竭,民族主義興起後的歐洲對白銀的需求則不斷上升。結果中國的銀元頓失來源,進一步加劇了危機。清初貨幣承襲前朝,使用銀銅雙位制,比價為1:1000;但到了清代中葉,白銀外流量達總供應量的18%,造成「銀荒」,銀銅比價變成1:1600。

由於一般人民平時所得以銅錢計算,繳稅時則必須折換白銀,「銀貴銅賤」,加上連年戰敗,令人民的稅務負擔變得更沉重。但對政府而言,實際收入卻沒有增加,甚至因為很多人繳不出欠稅,反而令政府的財力繼續衰退,再加上戰敗賠款,國力自然雪上加霜。

▶️ 蕭少滔:「法國以人民幣結算交易」,又是一場公關騙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G-XFYkbX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