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之後,大舉調低對中國的批判姿態,事後解釋只是不希望台灣局勢升溫,更說美國總統拜登也是採取同一立場。拜登是否這樣想,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美國國內不少有影響力的智庫、期刊都有類似取態,例如《經濟學人》,卻是事實。以下這篇《經濟學人》的鴻文,值得和「馬克龍主義」同時閱讀,它也同樣令人憂慮。

《經濟學人》三月發表了一篇標題有點嚇人的評論,題為「為何中美衝突進入新的危險階段」,講述中國疫情後雖然重新開放,但與中國有接觸的西方人反而感到一片肅殺,反映中美緊張局勢不單沒有緩和,還比以往更加敵對,戰爭亦越來越有可能發生。

有趣的是,這篇代表美國商界聲音的評論,和馬克龍一樣,將緊張局勢同時歸咎於中美雙方,各大五十大板,而無視誰是侵略者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中國責任方面,《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從「一黨專政」發展成「一人專政」,抗絕任何自由主義、普世價值,對內厲行高壓,對外漠視國際秩序與承諾,更與普京希望攜手建立一個對獨裁者有利的新世界秩序。他們也同意:這是一場價值觀戰爭。

但在這些商界代表眼中,美國也有其責任。他們認為華府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與澳洲和英國建立AUKUS協定,其印太軍事聯盟意味著中國感到自己的勢力範圍被入侵和包圍,「無知和魯莽的美國政客」不斷越過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紅線等等,都令中國只好「不得不」以增加軍費開支來回應。

此外,美國商界普遍不願與中國進行貿易戰,認為美國對半導體和其他商品實施嚴厲、且不斷擴大的禁運,旨在窒礙中國的創新,這卻是對根本經濟實力遠遠不如美國的中國人民不公,暗示「反正中國人沒有威脅力,為甚麼不讓美國商人賺他們的錢」?

在可見將來,《經濟學人》擔心中美兩國領袖必須在國內表現出強硬態度,互相敵對成了大家的管治基礎。在2024年的美國大選,抗中肯定是兩黨的競選議題;而習近平面對中國經濟放緩,其管法合法性亦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綑綁在一起。

於是,重點來了。《經濟學人》建議美國採取以下三大原則,去處理未來的中美關係:

1. 限制經濟脫鉤:IMF 認為中美脫鉤可能導致世界GDP下跌0.2%-7%,因此美國只需保留對敏感行業或領域的禁運,其他行業應放寬限制,從而縮小地緣政治鴻溝。例如對被指控傳播中國虛假信息的 TikTok,《經濟學人》認為它應該被隔離、出售或從母公司分拆,而不是被迫停止服務。

2. 降低戰爭的可能性:《經濟學人》相信中美雙方都聲稱安全受威脅,而雙方的回應又令對方覺得更受威脅,這樣下去便永無止境。文章強調美國以軍事威攝來應對中國的軍事擴張,來維持亞洲秩序,本是無可厚非,但「毋須在包括台灣的沖突熱點爭取軍事主導權」,「美國的目標應該是在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阻止中國對台灣的攻擊」。But how?經濟學者就不知道。

3. 《經濟學人》認為美國需要堅守其開放、人人平等、法治、以及自由主義價值,而不是行「中國模式」、保護主義去和中國競爭,這樣不單更容易保持其盟友的忠誠度,自由社會和自由經濟也更易為美國本土孕育創新和財富,從而勝出和中國的競爭。

類似的觀點,與日前談過的經濟學者保森的觀點大同小異,似乎已經成為美國商界向政府施壓的統一口徑,而這種聲音的影響力,比十個馬克龍加在一起更大。美國商界其實也希望出現「自己的馬克龍」(也許是馬斯克),去代表自己到中國簽大單,通過綏靖去當台海危機不存在,以言論自由角度包容TikTok,換取中國接納更多西方資訊科技公司...... 歸根究底,就是不認為對中國經濟構成結構性依賴,會影響自身價值觀和國家安全,對中國「鋭實力」外交視若無睹。

美國大選臨近,商界肯定會找出這類聲音的代理人。他們大概不會直接競選總統,但會通過提供選舉經費,爭取某些重要位置、重要政策的話語權。這些文章表明:這場幕後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快將迎來明年的高潮。

▶️ 陳偉信博士: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公關災難:「戴高樂主義」等同「反美主義」嗎?(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Tt3IMv4b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