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自從全球開關,重遇了大量舊朋友。日前香港史學會的鄧家宙博士來台,帶來一本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以香港視角講述「第三勢力運動」的內部發行作品,內容非常驚喜,充滿借古鑑今之情。近年經常有人提及海外港人的時候,就以猶太人為參考對象,其實最能直接比較、借鑑成敗的,特別是資源問題、如何內鬥、如何爭取外援、又有何結局的,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是這一場以五十年代為時空中心的「第三勢力運動」。

今天這一波離開香港的人雖然很多,但總數和跨階層的密集程度,一定不及1949年後湧來香港的移民/難民。國共內戰尾聲之時,一次過有過百萬人從中國大陸湧到香港,而且是住在同一地方,一下子就超越了本來住在香港的總人數,可以說瞬間就成為這個地方的主流。他們普遍有一種意識形態,就是要保留本來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程度自由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既恐懼中國共產黨,又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不滿,雖然也會和國共雙方藕斷絲連,卻更希望利用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走自己理想之路。

這樣的背景,有點像這一波港人移民海外後的心態:不滿《港區國安法》改造的「美麗新香港」,希望在海外維持自己原有的若干生活習慣和價值觀,與所屬社區既要融入、但又希望保留自身特色;若要他們公開露面擁抱另一極,例如拋頭露面參加「滅共」,就算心裏多麼盼望,因為種種原因,除了極少數公眾人物,卻很少人能夠豁出去走到那一步。海外港人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在海外維繫舊香港的傳承,正如1950年代香港新移民的最大公約數,由親共到反共,也不過是傳承舊中國、特別是舊上海最燦爛的一面。

某程度上,「第三勢力」已經比現在的海外港人組織走多了很多步。起碼當時美國的支持和資源很多,也有真正的軍人加盟(例如廣東軍閥張發奎),有過以蒲台島反攻大陸的嘗試、菲律賓軍事基地的規劃,至於願意拋頭露面的知名人士、社會賢達不少都算是一線人物,受眾在同一個地方、也容易集中資源和聲勢,還有中共並非今日那樣的龐然大物,整個國際形勢其實都在呼喚這種力量出來。

然而,最終「第三勢力」運動還是很快無疾而終。問題出在哪裏?這本書講的每一點,都是對照今日海外港人面對的挑戰:搞組織的經費不足,有了一點funding就不斷內鬥,很快令金主看破雞棚背後的真相而失望(例如有人吹噓到有過百萬游擊隊隨時可以反攻),沒有自己的實力,山頭眾多、互相不服,領袖們其實也是走難到香港的人、都有各自的生計問題和政治包袱,人人都辦同類雜誌維生,國共兩黨又都會打擊滲透。唯一優勢是擁有一些受眾、和若干道德高地,但如果僅此而已,就會淪為圍爐空談而瓦解。

到了最後,「第三勢力」的最大歷史遺產,就是利用香港發展了蓬勃的文化產業,出版了可以媲美舊上海全盛時期的各種書籍雜誌,也確實傳承了文化,還有各種文化進一步的自身發展,這其實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以往被各方刻意低估,其實絕對是瑰寶。另一個當時他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利用了香港的自由港和國際地位,發展了驚人的經濟產業,而這些產業的創辦人無論是怎樣的意識形態,客觀上卻建構了香港人自我認知的新身份認同。

對海外港人的啟示:做自己擅長的,避開泥濘,自然殊途同歸。

▶️ 回應練乙錚博士:海外香港人真的沒有希望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3K2gZb7v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