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經常和朋友說,陳冠中先生是一位一生充滿張力的前輩。他的小說、散文和政論無不以香港為支點,無論是《我這一代香港人》的情懷、還是《建豐二年》的架空歷史;他本人卻選擇長期居於北京,即使在政治越來越高壓的時代,亦復如是。在文化界,他是殿堂級的存在,本來大可不必淌政治的渾水,他卻認真研究中國「天朝主義」將如何處理香港,現在已經成了末世預言書。在近年香港興起的本土派眼中,他是一個「大中華膠」;但在今日主旋律的中國大陸,則將他視為「大香港主義者」。

這些張力,本來就是香港的根本身份認同所在。

《又一個時代》雖然是陳冠中近年的不同文章、演講結集,並非圍繞系統性的單一主題而成,但此時此刻讀起來,卻令人意外感到一股割裂中的連貫性,不妨看作《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傳。

不少人認為,香港到了今時今日模樣,一切昔日精采之處空餘追憶,日後在地理香港,也很難再出現陳冠中那樣的跨界別文化人;某程度上,我也是這樣想的。陳冠中並沒有明確告知他的判斷,但從他通過講述劉香成從左派家庭走到國際舞台的香港故事,慨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到回憶自己「三大啟蒙」的歲月,以披頭四訪港為文化覺醒,天星運動、六七暴動為政治覺醒,香港股市大升大跌為經濟覺醒,不難看見他其實非常肯定新一代的香港青年,同樣在短期內經歷了急速成長,而且比起上幾代的機遇和衝擊,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又一個時代」的年輕人,我同樣深信比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都要優秀;假如上一代、這一代的香港人覺醒,可以創造出這麼多奇蹟,下一代的奇蹟,則是想也不敢想像。

《又一個時代》的不同文章、演講,並沒有正面談及怎樣在一個意識形態極端化的新環境,保持昔日香港的文化土壤;但從陳冠中近年的關注點可見,他的思想從來沒有迴避尋找答案。他觀察的最新中美衝突結構也好,念茲在茲的「科技奇點」也好,看似在談另一個範疇,其實殊途同歸,相信人工智能革命帶來的全新時代很快就出現,而在這個時代面前,目前的困局,都會讓路於更大的挑戰和機遇。關於香港與香港人的未來命運,他建議參考古今中外一大批自由港、城邦的故事,我想再結合到未來學的領域,隱隱約約,已經啟迪了一絲曙光。新一代香港人如果能夠傳承香港豐厚的文化底藴,海納百川的大熔爐技能,再應用到未來世界,自然就會可以通過新科技,重構不同形態的香港。儘管現在大家都不知道那是甚麼型態,但前人何嘗又能未卜先知?

在本書最後一章《我與我的開蒙》,陳冠中答香港青年的問話,最值得此情此景的大家再三思量,以此作為全書導讀:

我引用兩個心理學家的講話結束這次的談話,一個就是人文心理學家羅洛梅講的 「人不會沒痛地成為完整的人」,另外一個是英國心理分析家Adam Philips 說「要成 為成熟的人有三種不可缺少的體驗,第一是要有討人厭的經驗,experience of being a nuisance,第二是要有感到迷失的經驗,of getting lost,第三是一種處於無力的狀態,of being powerless」,這三種經驗都有助於成長,有助於人的成熟。

我不敢說讀懂陳冠中,但相信他會認同這句話:下一代國際香港人,世界是屬於你們的。

▶️ 廖偉棠、曹疏影:夾縫中生存的中國自由派文人,對「新香港」的啟示(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N5q2oAYZ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