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國際能源危機期間,各國紛紛有不同回應,美國大舉開發頁岩氣是其一,同樣屬於國際能源革命的歐洲科技發展則是被忽略的大事,例如德國近年的發展就值得一談。

幾年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等物理研究所宣布,成功啟動「仿星器反應堆」,製造出「超高溫等離子體」,並將這過程持續了1/10秒。我自然絕非科技專家,但看相關官方文件的介紹,倒可大略領略背後的意義:所謂「仿星器」(Stellarator),大概是指裝置能模擬恆星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從而釋放巨大能量。北韓聲稱成功試驗的「氫彈」,就是不受控制的核聚變裝置;倘若這反應過程變得受控,或能成為取代傳統能源的發電技術。(細節可參考李偉才博士訪問)

據科普專家所言,「核聚變」和以「核裂變」為基礎的傳統核電技術相比,具有諸多優勢:核聚變所需原料可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幾乎取之不盡,而且技術更安全,產生較少且放射性低的核廢料,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亦較小。現今的反核電運動,都指向核裂變發電站,對核聚變發電的觀感普遍較正面。

德國能否讓「核聚變」變得穩定,依然是未知之數,但假如真的成功,必會對地緣政治有深遠影響。對德國本土方面,政府已關停了數座核電站,早前並宣布最晚在2022全面停止核(裂變)電站的營運,當時不少人都懷疑,何以如此決斷。須知傳統核能貢獻了德國1/5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雖然也被提倡,但始終未成大氣候,假如計劃如期實行,德國甚至要重建燃煤發電站,民意隨時反彈。唯有核聚變技術取得突破,德國才能一方面履行「棄核」承諾,另一方面維持歐洲的能源大國地位。

「核聚變」的發電技術一旦成熟,說不定也可以根本終結能源危機,屆時傳統能源如石油,就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儘管現在核聚變發電還停留在試驗階段,但其成果釋放的信號,已經令能源市場作出反應。那時候,中東地區的能源優勢,可能變成「資源詛咒」;「石油經濟」一旦崩潰,必對產油國的社會政治穩定造成毀滅性打擊,沙特尤其首當其衝。

根據歷史經濟數據,經濟學家發現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結構以資源導向型產業為主的經濟體,反而比資源相對貧乏的經濟體增長緩慢。短期內,資源豐富的國家往往受惠於資源價格上漲;但長遠而言,其經濟發展往往陷入停滯。對「資源詛咒」的成因,學界強調有關經濟體人力資本投入不足、經濟結構單一、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俄羅斯也被視為「資源詛咒」的典型。因此,核聚變是否真的永遠不能帶來能源革命,根據大歷史,其實不妨審慎樂觀。

經濟學家Julian Simon曾發表了相當有影響力的論文,指人類只要繼續市場經濟,釋放創造性,根本不用擔心能源危機,因為科技發展必會製造新的能源,這是歷史數據的辯證,似乎預測還是基本準確的。雖然「仿星器反應堆」距離商用還有漫漫長路,但同類研發俯拾即是,例如美國有激光核聚變實驗「國家點火裝置」(NIF),中國有「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似乎成功只是早晚、誰先行這類問題。

▶️ 李偉才博士:美國「核聚變」技術突破、無限提供免費能源,真有可能嗎?(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sttbOV9N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