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Join the new SimpleX Chat Group!

Content

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國際貨幣基金會前駐印度代表Josh Felman 認為主宰印度未來經濟的關鍵,分別在於印度經營業務的風險、國家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指標,這些都令印度經濟可能永遠無法超越中國。

他們首先舉出企業投資時,往往對印度政府制定的政策缺乏信心,認為會隨意改變,導致他們的投資無利可圖。例如印度州電力委員會因能源成本增加,向供應商作出津貼的承諾,都沒有兌現;電子商務公司據原定法規進行大量投資後,政府就隨意撤銷一部份權益;電信公司亦因政策「搬龍門」,而嚴重影響利潤。

即使政策框架在字面上看似有保證,企業也無法確保規則在印度會被公正執行。作者提到,阿達尼集團是一家印度的國家級綜合企業,一直以來非常受政府青睞,並受惠於政策傾斜,2022年的市值增長超過1200 億美元,其創始人成為全球第三大富豪。但外國公司即使與本土大公司合作,由於政策和監管向國家級企業的利益傾斜,風險卻大得多,根本無法避免。

而且在消費者結構中,印度的中產市場比例出奇地小,以其龐大的經濟規模而言,中產巿場竟然不到全球的1.7%。印度富人佔 GDP 很大比重,但往往會將很大部分收入儲蓄起來,不會流入消費巿場。換句話說,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印度業務的風險回報並不成比例。

第二,印度的國際經濟計劃雖然提供大量補貼,但鮮為人知的是,計劃同時提高外國製造零件的入口關稅,旨在鼓勵產業鏈的上游企業遷往印度,在印度國內市場供應零件。可是許多先進產品通常由千百塊零件製成,不可能全部適合的零件都在印度境內巿場找到,因此對零件徵收高額關稅,無疑窒礙外國公司在印度的投資。

對外貿易政策方面,作者強調印度的保護主義政策,只與小型經濟體 (如澳洲及阿聯酋) 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限制了龐大的貿易潛能。而部份對內政策,亦對以現金營運的小公司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例如2016 年,政府突然宣布大面額紙幣翌日失效,以及次年徵收新的商品和服務稅,都令人覺得無所適從。

第三,作者擔心印度的宏觀經濟指標正處於失衡狀態,通脹率一直高於法定的 6% 上限,經常賬戶赤字達到 GDP 的4%。更驚人的是,政府赤字約佔 GDP 的 10%,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僅利息支出,就佔財政預算的 20% 以上(相比美國,連本帶利僅佔預算的 8%)。單是國營配電公司的損失,金額已經達到GDP 的 1.5%。這些數字,比中國的官方數字差得很遠。

最後還有疫情之後,令低技能工人的就業大幅下降,農村實際工資下降,迫使印度的貧困和低收入人口減少消費。

在種種結構性問題之下,外資因避險而考慮把投資從中國撤出時,可能認為印度也不相伯仲,唯有接受現有風險,選擇把生產業務留在中國大陸。作為認為單靠印度引以為豪的數字科技行業,不可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去取代中國,必須做出重大政策改變,處理好上述三大漏洞,印度才能有真正崛起的一天。

▶️ 馭風聯合創辦人及投資總監馮宏遠:印度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股市、工業、零售、網絡經濟,會逐步取代中國優勢嗎?(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YakIkKcng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