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399】陳君葆教授、陳丕士律師:《大公報》五十年代兩大精英白手套 (Patreon)
Content
《大公報》並非憑空有了建立英文版的念頭,這份報紙是眾多原因糾結下的特殊產品,它的前身,是一份1960年左右創刊的英文雜誌《東方地平線》(Eastern Horizon)。
創立這份英文雜誌的班底,雖然也是《大公報》人為主,但外界所知的創辦人並非《大公報》中人,只是《大公報》在香港的兩位長期合作夥伴:陳君葆教授和陳丕士律師。這也可見《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的統戰策略,在香港懂得拉攏有社會地位、能與國際接軌的傳統精英,而與「勞動人民」距離其實很遠;這種手腕,頗得周恩來真傳。
關於陳丕士律師的故事,早前曾介紹過。他是千里達多巴哥華僑,自從為《大公報》上庭抗辯後,成為香港左派非常信任的寵兒,逐漸成為一個專用白手套,不贅。至於陳君葆教授,更是一位學富五車的才子。
陳君葆中學在皇仁書院就讀(也是師兄),然後在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中英皆能,在南洋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港大任教,擔任馮平山圖書館館長、中文系講師(當時的講師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副教授)。在八年抗戰期間,大量中國名流、文人來到香港,有的是逃避戰亂,有的為國民黨、共產黨、汪精衛政權、日本人、各方軍閥等做地下工作。陳君葆在這段期間大舉拓闊了社交圈子,特別是和中國左派的交往,這些聯繫,成為日後他獲得香港左派信任的種子。
日本佔領香港期間,陳君葆用他的港大圖書館長身份,保護了一大批文物和古代善本書,雖然這批圖書一度被日軍搶到日本,但在他鍥而不捨下,成功在戰後追討回港。這一大功勞,令他得到大英帝國OBE勳章,也得到周恩來的當面嘉許。中共建政後,左翼文人茅盾(沈雁冰)成為文化部長,和陳君葆合作,大舉收購流落香港的文物到大陸,這令他進一步得到政權肯定。
1955年,周恩來本來要登上的客機克什米爾公主號在香港被國民黨特務炸毀,中共政權大興問罪之師,中英兩國在香港的關係非常緊張。為了緩和關係,中共決定首次通過香港這個「白手套」,邀請一批英籍教授訪問中國大陸,「製造友好氣氛」,而負責當「白手套的白手套」的,正是在港大工作的陳君葆教授。由於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加上港大官方響應、由英籍教務長親自出信招募參加者,港大不同學系很多公然反共的英籍教授,全都踴躍報名。他們作為「首發」,到了北京獲得最高規格接待,周恩來親自接見,後來陳君葆又再辦了兩團,這可算是中共統戰國際友人/敵人的突破。
當時代表中共來香港交涉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有一位外交部司長熊向暉,他也有代表中共接待這一行香港英籍教授。這位熊向暉也是傳奇人物,曾長期潛伏在國民黨大將胡宗南身邊。年前我在台灣,遇到胡宗南的兒子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他曾談及熊向暉死前托人傳話、對胡家後人說「對不起胡宗南」,年前曾經分享過,又不贅。
與此同時,陳君葆在香港精英圈子的政治組織,也非常活躍。自從港督楊慕琦推出政改方案後,香港精英開始了結社熱潮,最著名的有「革新社」和「公民協會」,在當時的民選市政局屬於兩大不稱為政黨的黨。陳君葆、陳丕士都是革新會骨幹,陳君葆更做過革新會主席。
為了鞏固這一系列協助「新中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成果,與及在香港上流社會逐漸增加的影響力,陳君葆、陳丕士和《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商量(三人都屬於周恩來體系),要辦一份英文雜誌。於是,就有了《東方地平線》的出現。
(順帶一提,陳君葆有長篇日記流傳後世,已結集出版,絕對是香港國際關係歷史的研究寶庫。)
▶️傳統左派元老後人吳力波:「新香港」不是「二次文革」,而是「二次殖民」(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WDntLV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