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談及周蜜蜜前輩的家族,順帶一提一個衍生的有趣現象。

昔日在舊香港,「買辦」是一個獨特階層,負責為外國企業溝通本地社會,也作為本地人與外商之間的橋樑。不少買辦在「兩家茶禮」下迅速致富,成為香港的大家族至今,何東家族就是最成功的樣板。

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買辦」這職位又重新在香港復興。不過在新時代有條件擔任買辦的,更多是需要與中國大陸有淵源、而又熟悉西方運作的香港人。昔日左派的輿論最看不起買辦,認為他們都是「為帝國主義服務」;但到了新時代,機會來臨,香港左派二代卻當仁不讓,成為國際企業挑選新買辦的人才庫。

周蜜蜜的丈夫羅海星之所以有條件捲入「黃雀行動」,因為他曾任港英時代的貿發局駐北京首席代表,然後留在北京經商;羅海星的弟弟羅海雷後來著書紀念哥哥,他曾長期在英國公司工作、代表英國工程公司在中國大陸建設,在英國公司支持下,在海外完成EMBA。

然而羅氏兄弟的父親羅孚不但是《新晚報》總編輯,也是近乎公開的中共地下黨員,英國政府、英國企業無不盡知。到了新時代,這些淵源不但不會對他們的仕途帶來障礙,反而在西方人眼中是可居期貨:畢竟他們也是香港人,行事有規範,總比隨便找一個大陸人當買辦可靠,又比隨便找一個香港人懂得「國情」。

又如日前談及的電影《憂鬱之島》,那位關於六七暴動的受訪者、當事人石中英先生,在放監後輾轉成為法國Thomson公司的買辦,在中國大陸為這間法國高科技公司設立電視顯象管工廠,繼而致富。代入法國人在八十年代初的思維,要進入中國市場,找香港左派投石問路,始終比純大陸人、純香港人都要保險。同一道理,《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的少年時代在上海法租界長大,他的長子離開《大公報》英文版後,曾在非洲法語區的企業工作,可見這些淵源,依然管用。

對不少外國人而言,覺得如果反正要與中共政權打交道,通過文明教化的香港左派、特別是第二代,會安心得多。當然,有時這些二代、三代會完全脫離左派陣營,又或相反變得比上一代更左。但立場是一回事,懂得文明規範是另一回事,反映買辦制度在今天依然存在,不過是人名改變了,潛規則卻完全未改。

▶️ 海外信託銀行創辦人曹耀後人曹家道:黃宜弘父子、黃應求家族、陳智思家族與曹氏家族的淵源,如何串連一起,創出香港故事(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VC05MABo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