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母親中學畢業後,進入了《大公報》的英文版,然後再進修了翻譯學位。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公報》居然曾經有過英文版,覺得《大公報》和英文應該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昔日《大公報》的市場定位是「高級知識份子」和「國際友人」。只是坊間至今幾乎沒有任何關於《大公報》英文版、和昔日中共如何通過它聯繫國際的研究,才令它不太為人所知,假如再不敘述,很可能淹沒於歷史洪流。

我曾多次勸說母親把這份報紙的英文版故事寫下來,作為歷史見證,而不用加任何評論,純粹factual就可以;她自然不願意。所以我想,這份報紙值得這裏多一點介紹,畢竟這也涉及我的本業:國際關係。

記得我最後一次參觀《大公報》時,他們已經搬到了香港仔田灣的新辦公大樓,設備非常完善、和昔日的土法煉鋼不可同日而語,還有一個《大公報》歷史展覽區。因為我算是《大公報》民國時代總編輯張季鸞後人,於是就獲邀參觀一轉。我認真看過整個展覽,政治觀點先不談,卻發現居然沒有一個字講述《大公報》英文版曾經存在過,這對英文版曾經發揮的獨特功用,明顯是很不恰當的忽視。於是我就問現在的社長:為什麼沒有《大公報》英文版的介紹?他只是尷尬一笑,說應該補上。後來有沒有補充我就不知道,相信大概也沒有。

這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可能性,相信完成了這系列的回憶,大家都會有各自的答案。是英文版的角色太敏感?英文版昔日的負責人已經失勢?新來主理《大公報》的中國大陸高層根本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還是昔日《大公報》英文版的工作方式,和今日戰狼外交大外宣的作風太不同,就索性不被提起?

我離開香港前,曾到報界前輩鄭明仁的「老總書房」搜購(搶救)香港舊書,到了現在,也不時託人從他那裏定期買回舊書一箱箱的運走。他我和的長輩有不少共同朋友,於是就專門度身定做了一堆書單給我,除了已經介紹過的周榆瑞自傳,還有《大公報》英文版一整年、一整年的釘裝版,入面每一期都有我母親的名字,我相信她也沒有存檔,自然非常珍貴。當時鄭老總就說:恐怕將來知道《大公報》英文版的人也不多,好好拿去研究吧,呢本當我送。

我母親在《大公報》英文版工作期間,以我理解,是快樂的。她對英文版的感情很深,明顯比對《大公報》本身的感情要深得多。但至於「感情很深」的原因,我從前從來沒有認真想過,就當是她年輕時和上司、同事合得來的緣份;當然,這肯定也是事實之一。現在回看,才逐漸理解她在《大公報》英文版會強烈感受到存在價值,因為《大公報》除了上一輩幾位南來文人具有超一流英文水平,到了我母親一代,英文程度就缺堤式的一落千丈。由於入面的人英文太差太爛,我母親一定會有相當優越感。至於為什麼《大公報》會出現英文版,說來話長,就必須由1949年前的故事談起。

▶️ 延伸閱讀:鄭文傑:中國駐曼城打人戰狼外交官被撤走,代表中國是贏家還是輸家?(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CQkfzBnu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