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既然談到六七暴動,稍為打個岔,先略談一下近日海外上映的香港電影《憂鬱之島》引起的爭議。

坊間的爭議主要在於兩點:

第一,這部電影希望以大敘事(grand narrative)方式,講述香港過去幾十年的宿命歷史,將反送中運動的青年和雨傘運動的一代、八九六四的一代、中國大陸「大躍進」後「大逃港」的一代、還有「六七暴動」的一代交叉並列,從而得出香港各代人、各背景都身處「憂鬱之島」的感覺。但由於上述各派、特別是六七暴動的當事人和反送中運動的青年信仰南轅北轍,不少人覺得這樣並列並不合適、有點突兀,乃至令反送中的時代背景被六七暴動這一段騎劫。

第二,這部電影是以眾籌方式開拍,而不少參與眾籌者認為是支持一部講述反送中運動的紀錄片才捐款,覺得現在出現期望落差。此外,網上也有聲音懷疑六七暴動當事人的受訪者暗中通過眾籌支持電影,從而影響電影立場。

這些質疑當中最有代表性的聲音,包括來自目前身在海外的顏純鉤、程翔等文化界前輩的文章;至於身在香港的前輩後輩,連電影也不可能公開看,就談不上任何辯論了。這自然是十分可惜的:從來最令人擔心的不會是真理越辯越明,而是根本連接觸原始資料的機會也沒有,「新香港」的失語,全在於此。

我和《憂鬱之島》的導演陳梓桓做過網上訪問,而電影在台灣上映時也遇到他,之後和電影的監製詳談過上述題目,對他們要說的故事、安排的深意,有了基本了解。同時我也認識電影中「六七暴動」的受訪者石中英,年前也曾聽他談及被一齣電影訪問,只是當時不知道是陳梓桓這套。至於提出質疑的顏純鉤、程翔等前輩,我也是認識多年,對他們的觀點非常理解。

在假定我大概能明白各人的不同身份、立場(要是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邀請他們受訪分享)這前提下,再看過電影,我想出現爭議幾乎是肯定的。但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類爭議?究竟怎樣可以成功進行 grand narrative 這種當刻香港非常需要的視野?(待續)

延伸視頻:

▶️《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為甚麼幾代香港人,都活在一個「憂鬱之島」?(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HuoXNpzdE

▶️《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向伊朗導演學習:香港步入極權,反而是獨立電影的黃金時代(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z55qqSts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