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388 🎄】昔日家中的聖誕卡回憶與「小學生政治」 (Patreon)
Content
聖誕快樂。
記得在幼稚園時,由於是教會學校,每年都很愛唱聖誕歌,基本上聖誕歌都是那時候學的。「遙遠在馬槽裏」、「普世歡騰救主下降」之類,當時不明所以,但已經琅琅上口。不過對聖誕卡的回憶,則是小學開始。
雖然小學不是教會學校,但不知為甚麼,到了聖誕節,同學就有交換聖誕卡的習慣。基本上,卡只有上款、下款,說是交換,但也是暗中的人脈較勁。例如A如果送給B,而沒有送給C,C會否又「不計前嫌」主動送給A,A又會否補送給C、還是收了就算,這都是小孩時代的「政治」。
另一方面,如果「個個都送」,收回的總數自然多,可以供「炫耀」,然而收回的「成功率」卻會拖低,箇中學問,相當巧妙。
學生也會送聖誕卡給老師,而老師收卡後,自然不用「回禮」。這卻成了一個小孩「賄賂」老師、或老師「勒索」學生的漏洞:當然不是送卡就會令老師「收授利益」,但當全班同學大部份都送卡給某老師(例如班主任),而某幾個居然不送,班主任自然「銘記在心」。假如這幾個同學,又居然送聖誕卡給別的老師、而不送給自己的班主任,這會被視為發放強烈的「政治訊號」。
記得有一次,我到教員室送卡給某老師,一位從前的班主任以為我是走去送給她,滿臉堆笑地打算收卡,然後才發現不是給她的,就尷尷尬尬地垂下頭扮改簿。第二天,我連忙補送了一張給她,之後對這種很容易出現誤會的logistics,就有了更深警惕。
不過到了小學畢業之後,如果繼續寄聖誕卡給小學老師,她們一般都會親自回覆,因為關係已經改變,也可以說沒有了「利害關係」,這時候如果繼續送卡,就是真正的友誼了。這個階段,我一直寄卡給一兩位小學老師,直到大學時代,之後互聯網已經出現,就不了了之。不過對長輩而言,收到實體卡,始終是比較快樂的。寫到這裡,忽然有了補寄一張卡給她們的衝動。
至於在成人世界,未有互聯網之前,不少人、特別是身處海外的親友,都是靠聖誕卡一年一度聯繫。於是家中也有交換聖誕卡的習慣,然後把收到的卡放在鋼琴上、客廳中,這是小時候很期盼的佈置。
每年父親都覺得這個習俗很惱人,因為寄給誰、不寄給誰這類問題,都是他的性格不願處理的。所以每年的收發清單,基本上是母親打點,去維持家庭的社交網絡。這習俗大概又是到了互聯網出現,電郵取代了實體聖誕卡,就慢慢消失。今天寄實體卡的人,大概已經不多了。
▶️ 延伸視頻:隨緣家書:無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XNL_FKV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