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母親昔日在《大公報》的時代,報館頗有「一家人」的色彩(相信昔日香港報館不分立場、都有不少內部培訓的情誼),所以她除了在讀書時代為陶傑等其他左派子弟補習英文,進入報館之後,也會對後輩頗多「教導」,令她習慣了工作內外都要經常改別人(自然包括我)的文章。

《大公報》中人,普遍稱她為「尤姐姐」。

在左派機構,其實階級分明,之前說過外婆會被稱為「大姐」,但母親只是「姐姐」。有沒有一個「大」字,背後大有玄機:「大姐」就是長輩,但「姐姐」只是平輩,當然,與職級也有關係。因為母親只是「姐姐」,人緣也就比較好。

到了我出來工作之後,才知道這位「尤姐姐」「點撥」過、而對方又願意承認的後輩頗多,而且頗有出人意表之處,除了陶傑,另一位是著名報人安裕,即後來做到《明報》執行總編輯、《蘋果日報》總編輯、然後有份創辦《眾新聞》的姜國元。我認識安裕,最初是在從《星期日明報》的文章,雖然我曾為《明報》寫專欄多年,但一直不知道安裕的真身,直到某次場合認識,他literally問候我母親,才知道他們的淵源。

(順帶一提,後來才知道在《星期日明報》與「安裕」齊名的「安徒」,原來是嶺南大學的羅永生教授:「安徒生」)。

姜國元進入《明報》前,原來是《大公報》的體育記者,但也對國際新聞很感興趣,於是逐漸轉投國際版,而母親屬於《大公報》英文版,就這樣有了交集。不過問母親任何這類往事,她一律只會和我說對方「很乖、很聽話」,無論是陶傑、還是安裕、還是誰,似乎入面更多是對比我「唔聽話」,因此不能作準。

說來,昔日《大公報》是行內公認的木人巷,除了李怡時代的「十大才子」,到了我母親的時代,其他報館依然不斷從《大公報》「搶人才」,因為知道它內部基本功有基本訓練。昔日舊香港左中右的不同報紙,內部人員之間其實非常相熟,高層會一起打麻雀,員工則會互相跳槽。

《大公報》和《蘋果日報》今天成為徹底對立面,其實本來不少人之間都是好友。除了姜國元曾任《蘋果日報》總編輯而出身《大公報》,黎智英在《蘋果日報》的另一位左右手、前副社長兼總編輯林平衡,也是出身《大公報》的晚報《新晚報》,我母親也認識。李怡出身左派媒體、而成為《蘋果日報》主筆,和《蘋果日報》社長董橋,都依然和《大公報》高層感情良好,例如以我所知,《大公報》主筆葉中敏有親人出書,就是她親自邀請董橋寫序。

以上這些,都算是惺惺相惜的行家情懷,頗有昔日文人風範。但近年兩大陣營的人員往來,更多卻變成是惡意行為,例如《文匯報》、《大公報》一度從《蘋果日報》挖角了大量編採人員,抄襲其排版、做新聞方式,再用來建立「愛國狗仔隊」,結果版面確實越來越「蘋果化」,但只見其型、不見其神。上一代報人看見這類作風,不分立場,只會搖頭。

▶️ 延伸視頻:悼念李怡前輩:感謝《失敗者回憶錄》給我的人生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6Xmcg2fG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