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上次談及母親喜愛的老牌澳洲樂隊 The Seekers,想不到不少朋友都有回憶。除了 The Seekers,記得我小時候她也很喜歡在家播放其他英文歌,晚飯時就是這些背景音樂,久而久之,我不但對她喜歡的曲目都耳熟能詳,也變成了那個年代英文歌的業餘專家。在 The Seekers以外,如果要整理一條十首的英文歌單,以下是我印象中她的選擇:

1. Top of the World (The Carpenters)

2. Morning Has Broken (Cat Stevens)

3.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Elvis Presley) 

4.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Doris Day)

5. Born Free (Matt Monro)

6. Puff the Magic Dragon (Peter Paul and Mary)

7. The Last Waltz (Englebert Humperdinck)

8. Vincent (Don McLean) 

9. Moon River (Andy Williams)

10. Rhythm of the Rain (The Cascades)

如果從心理學分析,這些歌曲除了屬於那個時代,基本上都透達了某種少女情懷的烏托邦。那時候的香港,又已經有「全球在地化」的概念,英文歌可謂塑造了香港青年知識份子的基本身分認同,就像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培養了江澤民一生的小資品味。當時的香港青年知識份子都以英文歌為時髦,而不大喜歡聽「本土音樂」,所以母親並不大喜歡同期的蕭芳芳、陳寶珠(對勞動人民、「工廠妹」並沒有共鳴),自然更不會聽鄧寄塵、鄭君綿。

到了廣東歌開始成為主流,她同樣對許冠傑那類風格不大欣賞,她喜歡的是非常正氣的建築系大學畢業生關正傑。其中一個原因,大概關正傑不但是屬於「the right class」,也是屬於「the right taste」,不過其實許冠傑也是港大學生,但關正傑強調音樂是業餘、玩票,正職依然是建築師,就很符合中產家長對甚麼是「主業」、甚麼是「不務正業」的設定。可以說,當時香港的音樂是有階級性的,除了旋律、歌詞,也存在了理想人生的投射。

▶️ 延伸視頻:亞洲音樂教父鮑比達: 菲律賓上海音樂世家後人,如何孕育東西文化交融的廣東歌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AHYlStgz0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