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雖然家中有不談政治的默契,但還是記得小時候父母也有過熱烈討論政治的時候,主要都是由一些書或電影談起。

首先的印象是電視劇《河殤》。

《河殤》是中國大陸最開放之時的一套六集CCTV紀錄片,當時是八十年代尾、六四之前,這套劇高度批判中華文化的種種問題,主張改革開放,當時風靡全國,以今日習近平角度看來,可能已經「違反國安法」。紀錄片批判中華文明來自大陸國度的封閉,主張往海洋文明進發,逐步與國際接軌,代表了當時胡耀邦、趙紫陽一系的指導思想。中共元老雖然也有不同意的,但起碼容許百家爭鳴。

中國大陸紀錄片、劇集當時不可能在香港上映,這套片是父親的大學同事用錄影帶送來的,頗有「禁片」意味,然後他們珍而重之的觀賞。《河殤》以龍、長城、黃河三大中華民族象徵為糟粕,母親並不同意,父親則比較接受這一種論述,我在旁似懂非懂,就將《河殤》記上心,到了博士論文研究中國民族主義時,一併作為文獻重溫。這是後話。

父母另一個興致勃勃的討論,在於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柏楊是台灣政治犯,獲釋後的作品一度非常暢銷,也是當時的話題作,配合了中國大陸的《河殤》、香港的前途談判,加在一起,就是一個時代的大論述。同時家中也買了柏楊第一版的《中國人史綱》,這是柏楊在綠島坐政治牢的時候的作品,當時我很喜歡看,現在看來當然有點太刻意的標奇立異,但畢竟是很好的啟蒙。以我記憶,當時香港人都比較接受《醜陋的中國人》的觀點,即令母親也不抗拒。今年在台灣終於到了綠島監獄「朝聖」,那裏的紀念館,正是柏楊籌款興建的。

另一本家人很喜歡看的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回憶錄》。父母雖然政治立場不同,但都很佩服李光耀,也曾經擁有過新加坡居留權。李光耀的一套,曾經是不少香港精英心中引而不發的夢,主權獨立、或起碼自己話事,然後政府高效,最後有一人一票選舉包底,起碼和今日「新香港」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家人很努力不讓我被政治「污染」,但潛移默化下,就算只是一鱗半爪的資訊,也還是開竅起來。

▶️ 延伸視頻:矢板明夫:《港區國安法》是習近平最爛的棋,但李柱銘不是劉曉波(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ORZLS6v6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