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母親的童年,一直有一個中產小資夢,她的品味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的:教會學校、英文流行曲、西方電影、外國文學,還有鋼琴。

她曾經學過簡單的鋼琴,但始終未能突破入門的門檻,不知道是當時家境不太能負擔長期學習,還是天賦問題。她對其他語言掌握得很好,但對看琴譜始終不能克服。但即使只能駕馭大概相當於三級鋼琴考試的簡單歌曲,她始終很喜歡彈那些,例如《Home Sweet Home》,象徵了她對簡單家庭生活的追求。她當年買的經典 Masterpieces 琴譜,也保存至今。

我學琴自然是源自她的情結,明顯是她彈不了的,希望我來完成。我其實也很喜歡音樂,但對這種強迫的教育,自然產生本能的反感,加上我那位鋼琴老師屬於很傳統的流派,只願意教古典鋼琴,一板一眼,今天看來,實在未能將音樂化為一種 language 那樣教導;我後來和人伴奏之類的,不過無師自通。到了完成了八級考試,我就像完成了一個工作,感到夠了。假如那時候的時間是用在 jazz piano ,去習慣不同的musical grammar,大概時間會划算很多。音樂就像語言,小時候學習永遠事半功倍。

現在我的女兒都在學鋼琴,我的母親就很自發的督促她們。我經常說,let it flow,重點不是交功課那樣把每個音彈準,而是培養對這種語言的感覺,那些technique 只是枝節。然而,大概由於她始終突破不了瓶頸,加上總是有 redo 童年的情意結,始終不明白,或裝作不明白。既然是涉及深層情感結構,也只有由她。她珍愛的其實不是鋼琴本身,而是某一個潛意識平行時空的夢,每聽到那些琴音,就彷彿走了進去在現實生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出現的烏托邦。

不久前,她堅持買了一部鋼琴,送給我的女兒,而不接受用電子琴練習。忽然,又是似曾相識:小時候,和她看過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電影《小婦人》(當時也有同名卡通在播放),鄰居把鋼琴送給主角女兒的劇情,簡簡單單,當時她就很感動。她也很喜歡同樣以南北戰爭為背景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還有同一女主角Vivien Leigh主演的《魂斷藍橋》,每次電視重播,她都會重溫。(是的,小時候有習慣和父母一起看《明珠930》電影學英文)

和鋼琴相比,她的手風琴水平要好一點。假如鋼琴象徵了西方文化,手風琴卻是很典型的東歐風,曾幾何時,蘇聯、東歐鐵幕國家都很流行手風琴,即使到了今天,在歐洲旅行,也不時看見老人拉手風琴在街頭賣藝。在「中蘇友好」年代,手風琴也流行於中國剩下來的「進步家庭」。幾年前,我住在大埔,母親居然專門到教育大學上一個手風琴班,據說學生只有她一人。

其實,有時候我也希望重新學一些音樂。情結,也許還是一樣。

▶️ 延伸視頻:獨立音樂人黃衍仁:團結、離散、沉澱、紅線...... 高壓時期,還可以怎樣創作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nqLZbPan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