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 098】當佛列民遇上郭伯偉 (Patreon)
Content
英國管治香港一開始,首任港督砵甸乍爵士在1842年10月27日就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準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奠定了香港的國際自由港地位。根據聯合國的定義,自由經濟區(Free Economic Zone)或自由區(Free Zone)是由各國貿易和商務主管部門指定的一類經濟特區(Special Economic Zone),專門指對企業徵收極低稅率、甚至免稅,以鼓勵經濟活動的特殊地區。換句話說,在1842年開始,香港作為「不抽稅之埠」已然符合上述定義,再觀香港政府工業貿易署到了現時的官方公告,依然強調「香港是自由港,奉行自由貿易政策,並無設置任何貿易壁疊,進出香港的貨品毋須繳付關稅」,反映香港的自由港定位自19世紀開埠至今,哪怕有了《港區國安法》,起碼在官方文宣上,依然未曾完全變改。
雖說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商家來港進行投資、貿易,但著名經濟學家佛列民(Milton Friedman)對香港這自由港揚名海外,同樣功不可沒。他在1980年的著作《自由選擇》中,針對「不抽稅之埠」如此寫道:
「從史密夫(Adam Smith)以後,不論經濟學家們在其他問題上的意識形態和立場如何,他們都一致認同國際自由貿易符合貿易國和世界的最大利益。然而,徵收關稅是永恆的規則。少數的例外是1846年英國廢除穀物法後維持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自由貿易、明治維新後日本的30年自由貿易、以及今天發生在香港的自由貿易。」[1]
《自由選擇》又提到,香港的成功,在於其自由貿易及「積極不干預」政策,政府不干預市場,市場單純由供需主導。而香港政府在整個市場中,如前述,只有四個定位:執行法規、制定行業守則、裁定爭議和促進溝通、以及監督發行貨幣。[2] 此外,所有進出口商品都毋須繳稅,且勞工法律寬鬆,對企業發展及轉口貿易極度有利,成就了「香港奇蹟」,因此佛列民認為香港絕對是世界自由經濟體應模仿的對象,一直積極宣揚香港為「真正的自由市場」和「自由經濟的最後堡壘」。
佛列民其實早期篤信以政府干預主導市場的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在加入芝加哥大學後,才逐漸推崇史密夫的古典自由主義,主張市場自由,反對政府干預,認為經濟在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才能最有效運作。這學說曾下啟美國總統列根、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等重要國際領袖,影響多國經濟政策。佛列民同時是貨幣學派(Monetarism)倡導者之一,他在1963年的著作《美國貨幣歷史》中,就以極長篇幅,批評美國政府對貨幣供應管控(例如銀行儲備)失當,正是造成經濟大蕭條的原因。[3] 他認為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兩者關係緊密,而貨幣供應又屬政府的主要管控範圍,因此世上所有政府對通貨膨脹都責無旁貸,而根治通脹的方法,就是政府減少干預,甚至完全不再干預市場。
1963年,佛列民訪港,與時任財政司郭伯偉會面,這是香港國際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兩位自由經濟崇拜者見面惺惺相惜,大談古典經濟學如何在香港應用,由於郭伯偉也是財政保守派,反對凱恩斯主義,相信市場由「無形之手」支配、政府不應干預,佛列民事後更稱郭伯偉為「史密夫的真正門生」,而這可謂經濟自由主義者的最高榮譽。[4] 相信郭伯偉自此對香港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更為篤定,也間接影響了下一任財政司夏鼎基為「積極不干預」定調。
[1] Milton Friedman & Rose Friedman, 1980.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pp.39.
[2] Ibid, pp.45.
[3] Friedman & Schwartz, 1963.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pp.150.
[4] Milton Friedman, 30/07/1998. “The Hong Kong Experiment” Hoover Institution, https://www.hoover.org/research/hong-kong-experiment.
▶️ 延伸視頻:投資銀行家蕭少滔:洗黑錢警訊教材:俄羅斯黑錢要利用「新香港」漂白,可以點做?(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VFPHDAa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