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隨著英國怡和洋行在香港設立總部,本來外商在廣州十三行、葡屬澳門的聚集點,就迅速往英屬香港轉移。在1840年代中期,一個以香港為中心、連結各個通商口岸和海外商港的周密貿易網絡,就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

當時立國只有數十年的美國,也是後來居上的資本大國,美國商人有見及此亦不甘人後,遊說美國政府利用中國在鴉片戰爭戰敗的時機,與其簽訂通商條約,以在英國壟斷的權利中分一杯羹。1844年,美國和大清帝國在澳門半島望廈村簽訂《望廈條約》,以香港為中轉站,前往五個英國打開的通商港口,這是美國商人和香港長期結緣的開始。到十九世紀末,美國對華貿易總額接近五千萬美元,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美國產品,都是通過香港輸入中國大陸的。[1] 

《望廈條約》簽訂後,美國商人緊隨英商,紛紛從澳門和廣州前往香港,而美國商人在香港出現直接打通了太平洋兩岸,也令香港逐漸取代了當時還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馬尼拉的大洋白銀貿易中心地位,這是香港比英屬印度各港口的優勝之處。最早的香港美國居民是紐約商人奇禮士比(Charles Van Megan Gillespie),他在1841年已經在香港經營貨倉與碼頭生意,大賺一筆後,在灣仔修建了一所有六個房間和築有大陽台的豪宅,是香港島最早的幾幢西式建築物之一。1843年,於廣東營商的美國旗昌洋行派遣達維森(G.F. Davidson)為駐香港商務代理,旗昌洋行與它的合作伙伴瓊記洋行(Augustine Heard & Co.)倣傚英國洋行的經營模式,在1850年代中期,在香港設立了豪華商館和大型倉儲設施。這些主要的美國對華貿易商行以香港作為中心,遙控各分行在其它口岸的貿易,為它們提供購買茶絲的資金、管理航運和保險等業務。[2]

到了1845年,以波士頓為基地的美國商人圖德(Frederic Tudor)在香港島中區海旁,開設了銷售美國天然冰的貿易公司「香港冰公司」(Hong Kong Ice Company),意外地令美國直接參與到香港內部社會福利建設事宜。這家美資公司的冰庫位於現在香港中環的雪廠街(當時名為雪廠里),這是因為患上亞熱帶疫病的歐美居民相當多,1848年的死亡率更高達12.9%(同一時期全港居民的死亡率僅為1.78%),醫院必需須使用大量冰塊為病人退熱,而冰庫的建立,就成了當務之急,可見雪廠街一帶早在百多年前,就有令人淚灑的民間傳說流傳。為了鼓勵進口冰塊,港英政府免費提供建築冰庫的土地,除了醫院外,進口的冰塊也銷往酒吧、飯店和妓院,成為一時奇景,也是西方人殖民東亞時不得不處理的水土不服麻煩事。這一門業務,卻是屬於美資的勢力範圍,令美國人開始了在營商之外,對香港社會的直接互動。

雖然目前聽起來美國商人在香港已是來勢洶洶,但其實在1846年時,進入香港的美國船也不過50艘,裏面還包括一些懸掛美國旗的中國帆船,合計噸位才17,289噸。情況真正發生改變是在1849年,即加州淘金熱出現之後,其時剛經過1848年的美墨戰爭,戰敗的墨西哥被逼割讓上加利福利亞予美國,剎那間美國成為兩洋大國,西部港口潛能瞬間釋放,美國商人更大舉往亞洲發展,並將對華貿易重心從廣州轉移到香港。加上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自此同樣主張通商的美國影響力更大、通商更為便利,到了1859年時,抵達香港的美國船隻大幅增加到185艘,總噸位更達到1846年十倍之多的178,000噸。香港與美國加州、當時還是獨立王國的夏威夷(當時普遍被稱為「三文治島」)之間,構成了三角航道,1881年,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一世(Kalakaua I)更曾訪問香港,與港督軒尼詩爵士會面,而十多年後,夏威夷就被美國吞併成為領地。這樣繁榮太平洋貿易,以及香港優良的金融、保險、儲運、船舶維修等航運貿易基礎設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美國對華貿易商行在這個自由港設立總部或主要商務機構。

[1] 何思兵:〈早期澳門的美國商人社區與十九世紀美國對華政策的形成〉,《澳門研究》,2015年第2期,頁90-101。

[2] Bard, Traders of Hong Kong, pp.51-108; Lockwood,Augustine Heard and Company, pp.6, 56; Wright and Cartwright,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 pp. 210-234. 

▶️延伸視頻:美國Free World Investment 共同創辦人 Daniel Wong:美國親征「新香港」查中資企業,代表香港還有利用價值嗎?(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QAm3Il11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