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和「大中華史觀」、「中國愛國史觀」對立的,自然是「大英帝國史觀」。

雖然以1841年為「香港開埠」,只是大英帝國史觀的說法,但由於開埠前的香港長年不受中國中央朝廷重視,早期香港歷史的書寫,確實主要都是由外國人以英文寫成,令「開埠論」成為了大中華史觀也不得不大致採用的主流論述。早期大英帝國史觀眼中的香港著作,包括威廉.泰倫(William Tarrant)在1844年出版的《香港:由割讓英國到今天的香港歷史》,以及赫里曼.馬丁(Hurliman Martin)於1862年出版的《香港》。[1] 及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是歐德理(Ernst Johann Eitel)的《歐洲在中國:香港開埠至1882年的歷史》,[2] 雖然它賦予了把香港融入世界的提綱挈領,這本書卻被中國官方史學家金應熙批評為「貫穿著對英國文化的優越感、和歐洲人負有向東方傳播文明的使命等顯已過時的觀點」。[3] 此外,較受重視的英文香港史還有G.B. Endacoutt 的《香港的歷史》,及G.R. Sayer 的《香港:出身、青春期與成年(1841-1862)》等,自然都是「講歐人情況多,寫華人社會少」,這一派的書寫作者還有後來的 James Norton-Kysh、Nigel Cameron、Frank Welsh、Jan Morris等。[4]

無論是否接受這種觀點、或怎樣評價有關的批評,這類著作確實顯示了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c)的史觀,並且站在殖民者或少數被吸納的菁英的立場,去肯定、合理化殖民統治,與及大英帝國對教化殖民地的貢獻。它們的特徵包括以西方視角處理中英關係及香港問題,很少使用中國方面的史料,書中除了將香港放進大英全國帝國的視野,常被拿來與其他英國殖民地相提並論,多處也可見為英國殖民主義思想和行為辯護的論點,因此被中國官方史家稱爲「替英國殖民主義辯解的一派香港史學家的開山祖師」,自然毫不令人意外。[5] 

進入二十世紀後,港英殖民地開始陸續出現由洋化知識份子以中文書寫的香港歷史,而觀點也和上述大英帝國史觀大同小異。不過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觀點能否代表他們的全部思想,亦可商榷。例如三○年代起於香港大學任教、出任中文系主任的梵文大師許地山教授,在香港寫下了〈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等著作,但是內容中講述割讓的部分,卻被當時的港英官方刪去,相信是由於港英政府並不希望港人把焦點放在相關歷史,免得對統治造成困難,或讓中國民族主義者借題發揮。[6] 因此,許地山儘管備受港英禮遇,也只能盡可能應付港英新聞檢察官,從而協助淡化當時社會確實存在的中英矛盾。

正式以香港史為名出版的第一本中文著作,當屬報人黎晉偉於1948年出版的《香港百年史》。[7] 這本書關於政治史的部分只佔全書五分之一,當中同樣幾乎沒有談及香港割讓的鴉片戰爭背景,並對英國統治採取讚揚的態度。及至五十年代,香港主流社會採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仍然以歐洲中心的論述方式為主導,例如具體而言,會提及歐洲盟軍成功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使得香港得以重光。而與此同時的中國大陸歷史教材則大異其趣,主力讚揚蘇聯及中共游擊隊的功績,連帶國民政府的角色也一併淡化過去。港英設立的二戰重光紀念日,採取的正是大英帝國光復故地的觀點,與大中華的二戰觀格格不入。[8]

到了八○年代開始,由於《中英聯合聲明》的擬定,主權移交無可避免,港府才開始刻意在教育上去殖民化及去政治化,淡化英國角色之餘,也避免滲入中國民族主義論述,試圖視兩者均為他者,改為著重香港本土發展的最微觀脈絡、和全球體系的最宏觀脈絡。例如經過修訂後的世界歷史科,刪除了殖民和英國帝國主義部分,章節安排更由地緣式轉為主題式,例如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民主、極權等等,令普世價值成為當刻主軸。但由於香港經濟、文化在1967年後確有顯著發展,令這種主題性的教育聯繫到自身家庭經歷,依然容易令學生對港英現代化管治心生認同,而在有意無意間淡化這些價值在早期香港有否出現的歷史事實。鴉片戰爭幾乎是唯一與香港直接關連的早期本土歷史,而在世界歷史教科書被稱爲「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並著眼於過程中的文化及經濟因素,而不是以「鴉片」為名以污名之。

港英政府後期雖然逐漸有意在歷史教科書中增加香港歷史的部分,但在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史三方面,則主要集中後兩者,例如講述華人社群的社經發展,卻在有意無意間略過敏感議題,例如難民、鴉片等。這觀點透過講述講華人在香港的角色、香港進出口發展成就等,突顯香港成功國際化、現代化的正面形象,而淡化隨著主權移交逼近而被中方不斷宣傳的「國家意識」。可惜正如在日本工作的教育學者愛德華.維克斯(Edward Vickers)所言,無論是英國還是中國,兩者對香港進行殖民教育或愛國教育的目的之一,皆是宣揚英國的歷史或中國的歷史,從而貶抑香港的歷史於次級地位。[9]

[1] Tarrant, William. 1844. Hongkong: A History of Hongkong from the Time of Its Cession to The British Empire To The Year. Martin, Hurliman. 1862. Hong Kong.

[2] Eitel, E.J. 1895. Europe in China: The History go Hong Ko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

[3] 金應熙。1996。《金應熙香港今昔談》。北京:龍門

[4] Ibid.

[5] 王宏志。2000。《歷史的沉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23。

[6] 許地山。1935。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

[7] 黎晉偉。1948。香港百年史。南中編譯出版社。

[8] 朱維理。<1960年代以來香港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文與二戰歷史記憶>。

[9] Vickers, E. 2002.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he Case of Local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7(6), pp. 587-602.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