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深度遊 13 🇮🇪】天劫:英愛合併,打回原形 (Patreon)
Content
愛爾蘭的「新教徒權貴高度自治」時代,雖然帶來一小撮人的高度繁榮,但卻在1800年瞬間終結。
當時是拿破崙時代,英國和歐陸各大國結盟,共抗拿破崙帝國,而依然是天主教徒大本營的愛爾蘭人再次「勾結外國勢力」,連結法軍爭取獨立。英國對愛爾蘭人再次在戰爭期間成為第五縱隊非常不滿,認為應該加強直接管治。加上愛爾蘭畢竟有自己的獨立國會,而英國本土開始醞釀民主化,擔心愛爾蘭一旦效法,逐漸採取無篩選的「真普選」,必然選出天主教徒為多數的國會,那還是會早晚分裂。
此外,英國本土權貴的私心,卻是擔心都柏林越來越繁榮,搶去了英國港口的業務,而那些居住在愛爾蘭的新教徒權貴,也得到比英國權貴更多的財富。因此,結構上摧毀愛爾蘭的經濟重要性,減低都柏林的國際能見度,從而鞏固大英帝國的權力核心,也成了暗黑戰略的一環。
這些計算下,英國首相Pitt the Younger推動了英格蘭、愛爾蘭的統一法案。Pitt是政治世家成員,父親也做過首相,而Pitt the Younger任首相時年僅24歲,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也很可能後無來者。這個統一法案就是要共享同一君主的「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合併,而早在差不多100年前,蘇格蘭王國已經併入英格蘭王國。合併後的國家,就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開始採用今日的英國國旗。而對愛爾蘭的最大分別,就是取消了愛爾蘭國會:愛爾蘭作為英國一部份,從此根據同一制度,選出議員到英國國會履行職務。
統一法案被愛爾蘭既得利益精英強烈反對,但長期被剝奪權力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卻普遍支持,視之為打破新教徒壟斷、「砍掉重鍊」的必經之路。終於在1801年,愛爾蘭王國不復存在,都柏林也失去了首都地位。
這樣看似不太巨大的改變,連鎖效應卻是驚人的。由於愛爾蘭失去了自己發號施令的能力,一切政策都要從倫敦出現,不少新教徒權貴立刻離開都柏林,回到真正的權力核心。都柏林港口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徵稅,就要配合倫敦的宏觀政策,競爭力慢慢跌了下來。當富人逐步離開愛爾蘭,已經開始了的不少宏大工程無以為繼,愛爾蘭失去了自己的稅收,也只能依靠中央政府撥款去發展,很快就淪為「英國邊陲」的第三世界。
愛爾蘭王國被合併前,人口有500萬人,當時英格蘭王國人口約1000萬人,勉強算是弱勢均衡。到了今天,英國人口接近7000萬人,愛爾蘭共和國人口卻依然有500萬人(加入北愛也不過多了百多萬人),而在20世紀初年,愛爾蘭人口更一度只剩下200多萬人。人口不代表一切,但這樣誇張的數字,卻又已經足以說明一切。